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启动
发布时间:2015-11-27 浏览次数:

本网讯(文/崔 静 图/丁毅民)10月29日上午,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启动仪式在院系楼四楼举行,首批立项10个课题,共计资助70万元。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校党委书记段广才、副校长原志庆出席仪式并讲话,段广才为获课题资助人员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按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章程,为了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各个协同体之间的密切协同,协同创新中心决定进行开放课题招标。该中心于2015年7月10日发布课题招标指南,至8月28日共收到17项课题申请书;通过形式审查、现场答辩等环节,最后选取10项课题予以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4项,每项资助10万元;一般项目6项,每项资助5万元。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荣光、我校基础医学院王天云、公共卫生学院姜碧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杨海杰等4位学者申报的课题分别获得重点课题资助。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杨海燕、我校基础医学院黄青松、公共卫生学院任静朝、张光辉、医学检验学院牛新青、护理学院梁文娟等6位学者所申报课题获得一般项目课题资助。

重点项目获得者王天云代表受资助人员发言,表示将以严谨的科研态度、缜密的科研思维、高度的学术自觉和从严治学的科研态度,严格按照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管理办法和相关要求,如期推进课题进程,扎实开展项目研究,认真完成所承担任务。

原志庆在讲话中对获资助立项人员表示祝贺。他要求,一是要树立责任意识。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获批是我校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开放课题是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获得资助的学者要切实树立主人翁意识,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争取出色完成科研立项课题。二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开放课题围绕“分子诊断”这一研究方向,以“创新”为核心资助标准,从17项课题中遴选出10项予以资助。各位受资助者要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争取短时期内在分子诊断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确保开放课题能够及时产出创新性成果。三是要树立争创一流的意识。各位受资助者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工作,争取在中心第一个建设周期内产出具有创新性、突破性,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段广才在讲话中对10位获资助人员表示祝贺,对他们加入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表示欢迎。

就下一步工作开展,段广才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模式的创新性。与其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模式不同,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探索中创新了又好又稳的发展模式。基于分子诊断医学研究的特殊性,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需要不断拓宽研究平台,汇聚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厚积薄发、协同创新,实现中心又好又稳地发展。

二是要从医药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展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前景。当前医疗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流行的精准医学将促使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2015年1月美国启动精准医学计划项目,希望继续引领人类医学进入全新的时代;与此对应,英国也开展了“10万人基因组计划”,欲成为癌症和罕见病遗传研究的全球领先者;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目前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正在酝酿中。现代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是精准医学兴盛的基础,精准医学的兴起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为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协同创新,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发展未来。

三是要从“协同”和“创新”的视角充分认识中心开放课题平台的意义。开放课题平台建设是协同创新、合作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汇集人才的一种媒介。所谓协同创新,不仅要汇集一流的设备、先进的技术搭建技术平台,更要汇集一批多学科领域的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协同创新。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平台上,围绕同一个研究方向,通过学术观点的交流、创新思维的碰撞,协作开展原始创新,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要充分发挥平台资源效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河南省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刚刚启动,尚处于探索阶段,资助项目数量和资金有限;随着该开放课题立项资助平台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机会。受资助人员要充分利用中心平台,创新性开展工作,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有起色、有建树,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作贡献。

(编辑 崔 静 王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