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
□ 站 内 搜 索 □

如何营造大学校园的国学氛围
发布时间:2009-11-06 被阅览数:次 来源: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曾讲到:今天是汉唐所未有的盛世。在这个盛世的同时,不仅意味着经济的繁荣,也是文学发展的大好时期。尽管在当前的形式下,社会的普遍现象是对金钱的追逐近乎疯狂,但我们要知道,无论是鼎盛的汉,或者全盛的唐,它们的文学都曾盛极一时。所以就看到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在这样一个潮流中横空出世,什么潮流,那就是来自文化的断层和继承传统的强烈呼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这个民族发展,繁荣,稳定,持续的内在动力,五胡乱不了华,蒙古的铁骑也最终被赶到塞外去,这源自于我们古老的文化,而历史的考验和磨难证明,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当然也并非完美,所以继承与完善便成了后代的一个主要任务。张子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世纪呼喊道:要为往圣继绝学。那么,由谁来继承,谁是民族的未来?而我们所共知的是,在每一所大学里都有这样眼光与抱负的有识之士,他们只需要一个充分施展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几个真正的读书种子,智识之才,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是大学之幸,国家之幸。 
    这大概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倡导和营造国学氛围的一个原因。同时我认为,这不只是个人的意愿,而是一个趋势。所以今天,在我们大学的至诚书院,建立一个国学读书会这样的组织,正是给了那些读书人(包括我自己)一个可以任意驰骋,自由发挥的空间。 
    书会在各方面条件支持(包括资金、政策、硬件<办公、图书、读书室> 、导师<导师是十分必要的,他将引导我们有效的学习经典,指导书会的工作、活动和成员的日常生活、思想等>讲座、刊物)的情况下,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学氛围,分两个步骤,一,增强书会成员本身的修养学识。二,以活动或刊物的形式来造成书院范围内的影响,甚至更广。 
    第一步要求我们书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这就要求书会成员本身必须是优秀的,有着超群国学素养,的这是实力的说明,也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来源。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招收一些新生,还有喜欢读书的人或有读书潜质的人。对于这样一类成员的培养和提高,我觉得可以分为几种方式:一,自愿,招收那些真正爱好读书,爱好国学,且读书志向明确的同学加入组织,管理这部分人是无须费力,他们需要的只是个环境和条件。二,引导,有一定的基础,喜欢读书,但是人生志向不明。在这样的群体中,通过各种形式,如交流,演讲,讲座等形式,逐渐的引导,真正让他们明白怎样读书,读书为了什么,有了一个目标和方向,前进的动力也随之而来。三,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制和流程,如日常的活动,定期不定期的国学授课,让每个人都能在一种浓郁的氛围之中,感受国学,体验国学,思考国学。    
    四,提供充分的条件。学习国学,主要靠自己的兴趣和努力,但另一个方面同样重要,那就是朋友同好间的相互勉励,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之间交流感受,互相诘难,读书泼茶,一起学习,本身就是一大乐事。这种交流跟书会的活动不同,它是日常的,不定时的,所以设想学院能够提供一间读书室,以资日常的讨论,学习交流,提供桌椅和必备的国学经典图书,工具书,只对书会成员开放(对于非成员自有图书馆)。另外,朗诵是一个绝对必要的环节,对经典的掌握,大部分要靠背诵和记忆,如果允许的话最好提供一间读书室,只用来朗读国学经典,这个应该对书院的全体学生开放,这是营造书院内国学氛围的一个步骤,这样十几或几十个人聚在一起高声朗诵,彼此考察,对比,补充,就形成了一个氛围,使人不得不读,否则就要落后。在这样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孔孟之道的探讨与交流中,自然会对周围的同学形成影响吧!此外,还可以印发一些小册子,内容有国学大师简介,先秦诸子及思想简介,传统节日介绍,文史哲等基本知识,这是广告,但也不得不承认,为了在整个书院范围内掀起一股国学热,这确实是个好方法。 
   除以上的构想,对于如何经营书会弘扬国学,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名师讲座。个人读书修炼必然重要,但是若无高手指点,往往事倍功半,不得要领。不定期的邀请一些名师(可以是校外的,也可以是本校的,名师不只是大师,也可以是在某方面有突出造诣的老师),适时进行一下小灶式的授课(如论语、楚辞、诗经、唐诗等),这应不同于平时枯燥的上课方式,理想的做法是,像英国的茶会那样,在榕树下的草地上,或楼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陆羽茶,一边海阔天空地畅聊,当然有一定的话题限制,而话题也应趣味十足,如古代的青楼文化,举子考试的场景等,不避荤素,不侧重于学术研究,而是注重一种氛围。 
    2,读书朗诵(大部分靠自觉),上面关于读书室已经提到一部分。此外,书会可以举行一些朗诵赛,朗读会等,指定背诵的篇目,背出愈多愈全者为胜。朗读则根据朗读者的语音语调,台上表现,评判优劣。可邀请非书会成员参加,朗诵内容局限在古诗文和国学典籍范围内。胜出者给予奖励(奖品要与传统文化有关,如茶具,汉服,纸扇,或古籍),有愿意的可以在此根据参赛者水平表现招入书会,扩大阵容。此外书会成员之间可推荐古诗文中的精彩篇目,相互参考学习,还可以用书法作品的形式默写出精彩篇目段落等进行橱窗展示,在展示书法水平的同时,秀出国学的精华。 
    3,坐而论道(限于书会成员间,)。论道者,发一己之私见,兼听百家之言。或相互问诘,或高谈纵论,究文章之精义,述圣人之理念,道生活之酸甜苦辣。同时展现出自我的性格修养,或狂狷,或敦厚,或诚恳,在彼此的碰撞、矛盾、肯定、鼓励之中,反思并提高个人的修养,参考圣人温良恭俭让的标准,自我完善。这样以来,肺腑之言,慷慨之语,必有所得。延请有识之师参与论道,进行指点。论道的时间不定期,地点不固定(水库边 榕树下 荷花池都是胜地)。 
    4,游览名胜。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国学绝
不是钻入故纸堆里效仿死人之言语,国学应该是活的,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一个人胆才学识的获得,往往不只依赖于书籍。即使是作古之人,他们也同样反对道听途说,古人又讲“闻之不如见之”,不到长城怎能体验到那种贯穿天地的博大和壮伟?不到黄河又如何领会到那种从天而降的磅礴气势?既定的知识只能说是一家之言,不能保证不含个人的喜好与偏见。那么,如何获得真实而可靠的信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即是答案。所以孔夫子栖栖遑遑四处游走,不但为了传道,亦且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多见识之”,“我之游,观其所变”,同时印证一贯理论上的“知”。太史公司马迁“游览名山大川,与豪俊交游”,故能为文疏荡而有奇气。这都是古人优游四方获取眼界与学识的例子。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足够的资金支持),书会的成员们能在假期的时间,访名山,造古寺,谒高人,在山水之间,参自然之造化,发思古之幽情,对于自身的修炼和提高当有莫大的帮助。游览的地点,自然与国学的内容相关联,如xx地区的古镇,韩公祠,我们所熟知的故宫、长城、十三陵、兵马俑、三山五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优游的结果将以文章、诗歌、游记、心得等形式展示出来,与书院的所有人共享这份文化体验。 
    5,大学雅集。历史上著名的雅集有兰亭雅集,西园雅集。
在惠风和畅之时,流觞曲水之地,每个人各骋所长,或泼墨作画,或奋笔疾书,或现场题诗,或弹琴鼓瑟,或煎茶煮酒,甚至猜拳行令,放声大唱,煲汤游戏,展示自我最好的一面,有遇志同道合者,红粉知己者,皆是雅集的功劳,也是本活动目的所在。高山流水,雅士淑女,才子佳人,殊能创造出千古佳话。这样的前提是,招入具有各种特长的成员,特别是在国画,书法,中医,音乐,舞蹈这几个方面。 
    6,对外交流。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同样,像书会这样的团
体在全国各大高校都或许有一两个,其中不乏经营繁盛的,比如北大国学社,人大国学院(跟社团不同),不定期的交流、造访、学习,都能吸收一些经验,而且此类的活动将会无疑地扩大书会的影响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秉着开放、吸收、包容的态度,才能做到圣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