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2016年05月13日 00:00  点击:[]

河南省重点学科简介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学科是2003年6月组建的新乡医学院首批设立的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之一,2004年8月成立新乡医学院药学院后,通过整合药理、药化、化学等相关资源,重新确立了学科队伍、学科建设规划、学科研究方向,并在新乡医学院大力支持下,使之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并于2006年获得硕士点,2008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我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学科队伍简介

本重点学科以闫福林博士为学科带头人,以白素平博士、房立真博士、孙彭利博士、杨志军博士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为学术骨干。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学科队伍中专职研究人员 20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8 人,占队伍总人数的 40 %,具有硕士学位人员 7 人;教授 4 人,副教授 7 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 55 %;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研究人员来源自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

二、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紧跟药学研究的发展步伐,密切结合我省药物研发的实际和需求,确立了三个稳定的且已形成自己研究特色的研究方向,即:

1.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新药研究

该研究方向以闫福林博士、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白素平博士教授、张积霞副教授、吕洁丽博士等为学术骨干组成。立足河南,以河南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将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与药用机理研究及结构修饰相结合,旨在从具有临床疗效的天然药物(药用植物、药用菌类、食用菌类)中发现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并对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期望研制出对重大疾病具有临床治疗意义的天然药物及其衍生物。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用植物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筛选;药用菌和食用菌类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筛选;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抗肿瘤分子机理研究。

2.药物合成

该研究方向以房立真博士为学术带头人,以孙彭利博士、武利强硕士等为主要研究骨干。研究领域包括包括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改造;氨基酸和多肽类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活性杂环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等。目标以活性天然产物分子和生物大分子为基础,进行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和活性筛选,寻找具有应用前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

3.药物色谱分析

该研究方向以孙祥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杨志军博士和董丽副教授为学术骨干组成。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包括生物样品色谱分析和药物色谱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环境有毒有机化合物的分离表征及氧化降解研究;中药指纹图谱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等。旨在体液、组织等生物样品中内源性物质和药物色谱分析、药代动力学、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定量色谱分析、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及血清药物化学、复杂体系样品前处理技术等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研究条件

新乡医学院药物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共有3个天然药化实验室,3个药物合成实验室,5个色谱分析实验室,研究场地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现代仪器条件,以及一大批旋转蒸发仪、低温反应装置、氢化仪、显微熔点测定仪等基本实验设施,具备了完成上述方向研究的设施条件。随着学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化和学校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植,研究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四、学科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组成员艰苦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药物化学学科围绕3个研究方向,截至2009年9月止,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完成省级科研项目 8 项;获得省部级奖3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5 项。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11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