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由本科生学院主办,特邀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西营面向我校思政骨干教师和优秀辅导员开展《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交流》与《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专题交流会。两场报告聚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职业健康维护两大核心需求,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为我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
李西营教授长期深耕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同时在教师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方面拥有丰富实践经验。

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交流》专题交流中,李教授以“破解申报痛点,提升立项概率”为核心,结合自身评审经验与成功案例,系统拆解申报全流程要点。他指出,选题是“立项关键第一步”,需紧扣“国家需求、学科前沿、自身优势”三重维度,尤其建议医学类院校教师聚焦“医学人文教育”“基层医疗服务心理支持”等交叉领域,避开“选题过大、创新不足”等常见误区。针对申报书撰写,他重点讲解“研究框架设计”“文献综述聚焦度”“研究方法适配性”三大核心模块,现场展示优秀申报书案例。
在《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专题交流中,李教授从高校教师“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多重压力现状切入,通过数据呈现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焦虑情绪的普遍特征。他结合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认知-行为-社会支持”三维调适策略:在认知层面,指导教师通过“压力归因重构”区分“可控压力”与“不可控压力”,减少过度内耗;在行为层面,推荐“5分钟正念呼吸法”“工作任务拆解法”等实用技巧,帮助老师平衡科研、教学和学生管理节奏;在支持层面,建议学校搭建“教师心理互助小组”“导师-青年教师帮扶机制”,同时鼓励教师主动构建家庭支持网络。报告中,李教授还现场开展小型心理测评互动,结合典型案例解析,让老师们更直观地认知自身心理状态,其通俗生动的讲解多次引发全场共鸣。

互动环节,老师们围绕“医学类社科选题如何突出学科特色”“科研压力下的情绪调节技巧”等问题踊跃提问。针对“青年教师首次申报基金如何突破”,李教授建议从“参与校级科研项目”“加入成熟课题组学习”起步,积累研究基础与申报经验;面对“辅导员老师如何平衡学生管理心理压力”,他提出“碎片化时间利用+阶段性目标设定”的调适方案,兼具实操性与针对性。
学生中心李杰主任在总结中表示,李西营教授的报告精准对接我校老师发展核心需求,既为学校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也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送上了“暖心指南”。参会教师纷纷反馈,两场报告“干货满满”,不仅厘清了基金申报的思路,也学会了科学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次专题报告会的举办,既是新乡医学院加强校际学术交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也为学校进一步提升科研申报质量、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将持续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