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唐清)10月13日,《光明日报》02版(评论▪观点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点评”栏目转载刊发了我校校报一篇评论。这也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光明日报》转载刊用我校校报的第2篇评论文章。
《光明日报》本次刊发的评论文章题为《要“慎独”,也要“慎私”》,原文连载发表在校报总第555、556期。《光明日报》对于校报作品的转载刊用,是对我校校报高质量办报方针的肯定,也是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成果的成绩展现。
全文如下:
要“慎独”,也要“慎私”
侯建国
《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3日 02 版)
“慎独”最初是儒家的重要概念,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因此,“慎独”得到共产党人的大力提倡。刘少奇对“慎独”进行了通俗的解释,“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慎独”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修炼成的,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必须从私人生活做起,必须从“慎私”做起。“慎私”要求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公务之余要小心谨慎,八小时之外也要坚守廉政防线。公务活动有公众的关注,自然会有约束和顾忌,在私人生活上这些约束和顾忌就少了,更应谨慎小心。能不能做到“慎私”,最直接的体现是如何处理私人关系。私人关系很多,最典型的有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有以地缘为纽带的关系,比如同乡、邻里等;有以感情为纽带的关系,比如朋友、仇人等。
很多先贤都是“慎私”的高手。武则天时期,娄师德问弟弟:“我做到宰相,你又做很高的地方官,人家会嫉妒,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他的弟弟说:“今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还嘴,擦去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唾你,是对你发怒了。如果擦了,说明你不满,人家会更加发怒。应该让唾沫不擦自干。”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娄师德教育弟弟要戒骄戒躁,夹着尾巴做人。东汉时,有人曾受到过杨震的举荐,送给他十金,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还有个故事流传很广,一个官宦人家为宅基地打官司,写信让在京做官的亲属给地方官打招呼。这个官员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对方听说,也让了三尺,于是就有了相让胡同。唾面自干、暮夜却金、相让胡同,让我们领略了古人“慎私”的功夫。
我们党有很多“慎私”的楷模。周恩来生前为家人亲属定了“十不准”,包括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等。“十不准”是周总理对亲属的具体要求,更是他严格自律的真实写照。
“慎私”“慎独”最能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慎私”是“慎独”的阶梯,“慎独”是“慎私”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在“慎私”和“慎独”上狠下功夫,以前人为榜样,在锤炼个人品格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附《光明日报》刊发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13/nw.D110000gmrb_20141013_6-02.htm
我校校报首发链接:
侯建国:“慎独”还要“慎私”
《新乡医学院报》(2014年1月10日、2月25日02版)
http://xxm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953216
http://xxm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972462
《新华网》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4-10/13/c_1112794340.htm
《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13/c159301-25818260.html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41013/42184945_0.shtml
等多家国内知名网站同文同题转载了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