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本该是灿烂美好的季节,突然的洪涝灾情打乱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7月16日,护理学院接到教育部对我校护理学专业认证的通知后,学院随即安排了赴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进行考察学习。不期的是,自7月20日早上开始,新乡的雨即下个不停。学院考察组16人冒着滂沱大雨,逆行而上,广泛开展学习交流,以特殊形式见证了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启。在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返回新乡的时候,不远的路程却走了5个多小时,让大家深切感受了有家难回的滋味。
回到新乡,不消停的雨却持续地下着。21日上午,整个校园乃至市区已成一片泽国。结合媒体报道,人们已感觉到形势越来越不对头。这时候,学校已启动防汛应急机制,排查隐患,组织抗洪救灾。护理学院党委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灾情巡查,慰问驻校学生,鼓励师生做好自救和防护。好在校党委、学校防汛指挥部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工作部署,让广大师生吃了“定心丸”。第三天,雨依然时断时续,学校公共建筑及职工住宅区地下室已进水,部分设施、电梯已停运,给职工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23日、24日,雨停后,各单位、小区排水自救全面展开,成群结队的救援车辆陆续抵达,使住在小区的老师深有感触。作为护理学院为数不多的青壮劳力,耿晓松、王国栋、王沛等三位老师主动报名参加抗洪救灾志愿服务队,负责新乡市来往救援联络接待服务工作。

7月26日晚上,由于卫河上游减压泄洪,卫辉再次大范围被淹,市民群众、职工学生及医院病人开始转移,我校及市区相关单位设置了救灾物资中转站和卫辉受灾群众安置点。特别是我校一附院,作为卫辉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大量精密设备被淹,药品物资损毁,医疗运营停摆。在医院大量职工、学生已经转运新乡后,护理学院仍有3名学生坚守岗位,同老师们一道转移病人及家属,消杀、打扫科室病房,直至随最后一批人员转移回学校本部。学院相关领导、学生辅导员及时对转移学生进行了慰问。



期间,护理学院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系主任桑文凤教授,不顾自家车辆、物品被淹,而且腰腿不便,转至新乡后,和老伴儿一起,主动多次参加一附院救援物资搬运工作,而且乐观积极,使许多年轻同志受到鼓舞。在随后学校组织防汛抗洪抢险党员先锋队的过程中,护理学院党政班子、支部书记及在校老师们,不顾年龄限制,踊跃报名参加。同志们根据需要服从调度、热诚服务,从生活、身心各方面为卫辉受灾村民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在积极参加救灾先锋队服务的同时,罗艳艳及其他几位院领导,“把洪灾疫情情当教材,以抗灾事迹为动力”,按照专业认证要求,昼夜筹划方案、分解任务,分批次开展了动员和工作布置。使相关工作尽早落地落实。



为了支持灾后重建工作,护理学院党委相应政府及校党委号召,认真组织了为卫辉受灾群众献爱心捐衣被和捐款活动。在号召捐衣被之初,青年党员马安娜老师曾说,“我们小区已组织过捐衣服,能捐的都捐了,这次能不能捐钱?”,还有几位老师直接说“可以捐钱吧?”。还有领导老师通过校友会联系、参加了相关捐助活动。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博士姚桂英老师,因为洪涝期间回东北老家探亲,8月初返校赶上为卫辉灾民捐款活动,个人一次性捐款一千元。副院长王丽娜,自己作为卫辉“灾民”,车辆被淹,家产受损,依然带头捐依、捐款,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截止8月12日,护理学院共有25名党员干部参加捐衣捐款活动,共捐衣被195件(条),捐款5800元。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灾难无情人有情。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有时会显得那么渺小,但在面对灾难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和爱,人类又显得是如此的伟大!从历次抗疫到抗洪救灾,特别是当前仍然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同世界各国相比,我们无疑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这里既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爱民之心,也得益于热爱祖国、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中华民族精神,更得益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举国体制。背依这样伟大的党和政府,身后有如此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作为一名中国人,难道我们不觉得光荣和自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