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16-06-26 浏览次数:

2014年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生物技术教学团队

  新乡医学院生物技术教学团队是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实现生物与医学、理科与工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及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优选细胞生物学省医学重点学科、细胞工程教研室、应用生物学教研室、遗传与基因工程教研室及发酵工程教研室中的16名优秀青年组成

1.教学团队的发展过程

  生物技术教学团队成立于2005年,新加坡归国知名干细胞研究专家团队成员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通过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紧跟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和特色并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果。是2010-2013年间校级教学团队。

  团队教学中以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导,双语教学为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为内涵。近五年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团队成员为骨干获有省级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省学医学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省高校“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校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医学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省级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工程),并率先获得新乡医学院第一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和省内首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细胞生物学)。团队中有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省级荣誉称号的教师多人。在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团队组成及结构

    本教学团队由16名教师组成,承担普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4个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教学标兵、校级教学名师多人。

职称结构:教授4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11人,高级职称占93.8%;讲师1人,占6.2%。

  学历结构:博士研究生学历12人,占75.0%;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4人,占25.0%

  年龄结构: 40岁以上6人,占50.0%;40岁以下6人,占50.0%。

  学缘结构: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协和医科大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德国耶拿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别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专业。

  团队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和“以科研促教学,以改革促发展”的建设方针,按照“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学科、科研课题为支撑,使师资队伍和课程改革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断改善和优化”的思路,依据助教系统化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推进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目前已形成了教学、科研兼容,骨干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局面。

3.教学管理、教学效果

  团队承担4方面教学任务:(1)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学科综合实验、科研创新训练、经济动植物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2)临床医学、护理、影像、检验、预防医学、药学等16个本科专业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3)临床医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分子遗传学、人类遗传学、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与实验教学;(4)生物学一级硕士点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

  在生物技术的课程设置上,团队注重体现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力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五年来通过学生评教以及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满意,尤其是考研录取的学生普遍认为本科阶段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对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受益匪浅。

  团队年授课达2300多学时(含实验课),全部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团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近5年来,无一起教学事故发生,1人获河南省生命科学教学技能竞赛1等奖,1人获国家优质课二等奖,1人获校生命科学教学技能竞赛第二名,有10余人次获省、校、系举办的各级信息教育技术比赛奖励。

4.教学改革研究和课程建设

  团队成员广泛开展以教改项目为重点的教学改革研究,5年来先后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信息技术类省级教学成果4项,建设了河南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细胞生物学)和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2门省级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网络课程等,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篇。

  团队尤其重视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均选用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先后出版教材及专著9部,其中《医学遗传学原理及应用》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

5.科学研究与大学生第二课堂

  为了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发展,团队成员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和第二课堂创新课题教学时,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科学前沿,有效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的多项研项目的选题均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探索密切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在仪器设备、资金方面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团队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团队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厅级科研项目20项,获资助的省级、厅级科研项目和获资助的校重点学科开放课题项目数及资助金额总数列全校前列。5年来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成果鉴定6项。获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5项,获批专利2项;主编著作5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84篇,其中SCI\EI收录37余篇。

  教学团队致力于开展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鼓励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通过指导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个环节,全程培养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培养的学生先后在国内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