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常识与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疾病。

一、症状表现

1. 疼痛:以腰背痛最为常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
2. 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 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咳嗽、打喷嚏、弯腰等。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髋部、手腕等。

二、病因

1.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骨量逐渐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逐渐破坏,导致骨质疏松。
2. 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加快,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3. 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尤其是钙和维生素 D 摄入不足)等。
4. 某些疾病和药物: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三、诊断方法

1. 骨密度检测: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双能 X 线吸收法(DXA),可以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
2. X 线检查: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但不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3. 实验室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四、治疗措施



  • 1. 基础措施:
    - 调整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等;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避免跌倒,如改善居住环境,增加扶手、防滑垫等。
    -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钙剂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维生素 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老年人每天应摄入 1000-1200 毫克的钙和 800-1200 国际单位的维生素 D。可以通过食物补充,也可以服用钙剂和维生素 D 补充剂。
    2. 药物治疗:
    - 抗骨质疏松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 治疗其他疾病:如果骨质疏松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五、预防方法

    1. 从年轻时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 女性在绝经后,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如有需要,及时补充雌激素和钙剂。
    3. 老年人应注意预防跌倒,避免骨折。
    4. 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预防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