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发展历程表明大学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在近千年的大学发展进程中,大学为人类如何能够走向平等合作、建构共同价值、创造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提供真知、真理、方法。同时,大学向学生传播探索、创造得来的知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承担起构筑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大学需要从人类学出发,立足全球视野,探求新知,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及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节选)大学培育了人们共知共享的价值观,建造了人们共存共在的精神宇宙,积极向纵深推进其自身的国际化实践进程。但是,限于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主客观条件,人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仍然存有很多的现实的障碍,有待于大学在认知、思想、观念、方法上的先行探索与解决。大学开拓创新人类精神宇宙的先行性,实是大学赋予自身的职责:大学以探索、创造知识为使命,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为基本方式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为根本任务本身决定了大学的世界性、国际性和人类取向。大学的世界性、国际性和人类取向,使大学始终扎根历史、立足现实而诉诸未来。所以,“大学的任务就是创造未来”。大学需要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号召,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出发,自觉承担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伟大使命。
(一)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新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立德”,是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灌输给新一代,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内化为年轻人的内在品质,并引导他们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成为我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有益要素,为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提供了必要的价值来源。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成就证明:中国大学专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努力培养其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力军,他们既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也引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引领文化前行的方向,推动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再一次在影响世界中开始了其伟大复兴的进程。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一切困难和挑战都将会在和平发展中得以有效解决。同样肩负“创造未来”的中国大学,在新时代理当以更加负责任的理性态度积极回应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托,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设计向外扩展,着力开展“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开展民族、国家多元价值的理解教育;开展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教育;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能够承担世界健康和谐发展之大任的优秀人才。
(二)以探索创造新知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认知难题
探索、创造知识既是大学立身之根本,更是民族文化进步的源泉。因为大学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真理的发现与传播,以服务国家和人类。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相辅相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于现代中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之于英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之于美国,哥廷根大学、洪堡大学之于德国,等等,都是现实的例证。“一国之大学在服务其国家繁荣昌盛中赢得世界之声誉,固然是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之一种。然而一国之大学如能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当是世界一流大学之另一义,必将更加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赞赏,引领世界文明之未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直面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自我主张,努力创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智力、技术和观念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成功范例,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大学探索、创造、传播人类知识,除了必须具有民族国家的抱负,还应该具有世界的抱负。知识作为“联系世界”和“追踪真理”的根本方式,对它的探索、创造、运用、发展本身有自身的规律。基于人的地缘化存在和大学必以民族国家为平台的双重制约,最初知识的发展总是围绕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它的问题的聚焦和方法的选择无不打上民族国家现实发展需要的烙印。在大学所创造的知识的哺育下,民族国家渐至成长和强大,大学与民族国家的抱负随之逐渐长大。进而知识本身发展的无国界性,知识的自我繁殖和增长也开始日益明朗,知识开始突破其现实的地域局限向外界扩展,走向人类的无穷视界。这一知识发展的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仅具有客观的必然性,更突出了知识的功能,知识不仅是民族国家的福祉,更是人类世界的福祉,它经由服务民族国家逐渐扩至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知识的这一无国界性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学探索、创造知识的学术活动和运用、传播知识的教育活动应该超越民族边界,着眼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共同难题和共有困境,把新的文化知识创新立于全球实践的基点上,为其贡献智慧,以引领人类世界向善美之境的演进。
(三)以更开放的姿态服务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大学智力之轮的驱动下,世界正在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社区、一个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正在跨越民族和空间的阻隔而生活和工作在一起。但与此同时,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阴霾不散,并有抬头趋势;核危机、欧债危机、中东难民潮、生态危机等层出不穷,这些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也成为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因素。站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高度,政治上如何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互赢;经济上如何有效平衡全球资源、平等对待发展的权益而不再有剥削和欺诈;文化上如何尊重不同族群的价值观以消弭因伦理差异所引发的冲突,使彼此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教育上如何实现多元化,以及课程教学及评价的公正而不是歧视;生态上如何保持全球自然环境与科技发展的相互增益以使科技闪耀人文光辉,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单纯根据一方的利益和需要制定单方的方案,它需要每一个国家都能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上全面考虑问题,共同协商制定发展对策。面对上述种种世界性难题,曾经形塑、创新和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学大有可为,中国大学更是当有所作为,努力与世界大学一道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的中国方案。
服务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大学的责任。中世纪大学尚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其在自觉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文职人员、律师、牧师和医生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主动进行普遍知识的探索,努力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知识、观念和技术。近现代大学是随着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壮大,服务民族国家和世界性、国际化诉求一同进入大学的行动意识。一方面,大学意识到没有民族智识的积累,国家终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落入被淘汰的历史宿命,故而其努力服务民族国家的战略定位和现实发展需要,为国家的繁荣强盛提供文化的软实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方案。另一方面,大学又在探索、创造知识和运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承续和发展体现大学本源性动力的人类关怀精神,主动面向国际社会,展开科学的探索和新知识的创造,为人类未来的大同世界福祉积累所需的智识资源。由此不难发现,在当代进程中,大学已与其所属民族国家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又当然地成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阐释了更大也更广泛的整个人类命运图景。在这一宏大的时代语境中,中国大学要主动承担服务国际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为当代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四)以返本开新中华文明实现美美与共的卓越
观近千年的人类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是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化身,大学繁荣发展的根深扎在她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滋养她的生命,赋予她始终年轻的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中国大学虽然在其产生之初曾借鉴世界大学模式并得益其深厚的办学经验,但是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又是中华文化自身文教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中国著名大学之立校精神,清华大学之“行胜于言”是中国古典文明之君子敏行慎言、讷言,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高度凝练,其宁静致远之精神和境界正是象征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文理合一之谦谦君子的不懈追求;北京大学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取意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博大的胸怀和视野正象征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能承担中华民族新文化创造之伟大命运的思想者的勇敢担当;南开大学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取意中国优秀文教传统的公心、致用和进取精神,其火热的情怀和对民族精神的信仰正象征南开对民族未来命运的忧患和探索。如此等等,它们所共同承传和阐释的恰是“刚健有为”“厚德载物”“大道为公”的中国文化大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惟在彼时滋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学府的旺盛生命力,立下了其走向卓越的文化规模和文化气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也在吸收其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创新了中华文化,培育了一批批新中国诞生和发展所急需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母体和思想精神发展的腹地,从不同方面将我中华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文明高度。当前这伟大的时代,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中国大学更应该发扬优良传统,集聚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投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发挥光大中华文化“民胞物与”“万有相通”“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优秀精神元素,使其在世界新文明的塑造中“贞下起元”,达向卓越之境。同时,作为文化化身的大学自然要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大地之上,将其文化思想精神的经脉伸展到全球社区的天空,超越狭隘偏激的“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观,联合世界各国优秀大学致力于建设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在脚踏实地于服务世界文化建设的大道上走向自我卓越。
(五)以坚定文化自信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文化自信的含义,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认可和信仰。这一质朴的理解、认可和信仰却是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实践经验的尊重、现实实践经验的体认和未来实践经验的把握基础上的。所以,对文化的尊重,本质上是对民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的尊重。从根本讲,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对任何民族国家来讲,文化是生命,文化也是道路,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以此观之,唯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才会从根基处生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向自然学习以及与自然、社会冲突、协调等实践经验的结晶,其中不仅饱含了我们先民可歌可泣的情感积淀,更是注入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坚不可摧的生命意志力。这些智慧、情感和意志的文化基因绵延不绝,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成为中国大学人自由创造,肩负世界发展之时代责任的动力之源。
文化自信也是在文明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文化自信构成文化、精神和思想展开国际交流的主体前提和心理基础,文化、精神、思想的国际交流,既构成文化自信的呈现方式,又成为文化自信的有机内容,更张扬文化自信的必然发展逻辑。以此衡量,开放、包容、共存和互益,构成中国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的综合指标。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样,是世界文明的有益组成部分;并且同为地球居民之一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自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成员,其五千余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之优秀因素也自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重要内容。有交流才会有融合和发展,世界各国之文化唯有在交流中才会更加认清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才会更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改进的方向,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主动借鉴和创新。交流、比较、增损、共享和发展,构成世界文化发展演进的现实逻辑,以共同推进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基于此,作为中华文化化身的中国大学需要充分发挥世界文化使者的角色“以我为主,健康自强,自主自信,弘扬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伟大精神,积极开展国际化的文化教育实践,‘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的包容开放姿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与世界各国大学在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中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诗意宜居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作者:汪明义,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