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锤炼我院学子专业实践本领,彰显学科特色,弘扬“求是、精进、求新、超越”的新时代大学精神,10月11日晚,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会于博学楼顺利举行。
本次实践活动共有34支实践团队,共311名学生,累计实践时间达289天。此次分享会选取了4支队伍,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遗体器官捐献科普和基层服务实践四类社会实践团队,团队认真分享各自的经验,引领学生走近三下乡。
一、“红会颂遵义,红医永赓续”
“红会颂遵义,红医永赓续”宣讲团,靠“红色研学+医疗帮扶”的三位一体模式交出了漂亮答卷。他们从史来贺纪念馆走到毛主席纪念馆,跨了三个省九个市,还联合了四所高校,更厉害的是,得到了26篇主流媒体的报道。团队总结的“避坑指南”特别实用:联系对接得靠老师和校友牵线,活动策划要“从小角度切入,往深了做”,就连常用药品、给小孩的小奖品这些细节物资,都提前准备妥当,让红色精神的传递既有高度,又特别暖心。

二、“从太行到云端”
“从太行到云端”助农团队的经验,核心就俩字——“精准”。前期他们用“线上沟通+线下走访”的方式,把辉县山楂、柿子醋产业的问题摸得明明白白,还组建了跨专业团队,提前培训电商技能;中期不搞花架子,拒绝形式主义,每天把“直播溯源”“教村民技能”“社群运营”这些小目标拆解开去做,还联合网红达人、便利店,搞出“流量+渠道”双通路;后期建立了“山货经纪人”制度,最后800斤山楂干全卖光了,直播观看量也超过15万,更把这些成果变成了能一直持续的助农模式。

三、“重生之翼,大爱延续”
“重生之翼,大爱延续”遗体器官捐献科普宣讲团,用“总—分—总”的框架给出了实践思路。前期他们不光请了解剖实验室的老师来培训,还去走访了捐献者和受捐者,更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和宣讲手册;中期玩出了新花样,搞了“生命接力”主题市集、“生命之光”夜话会,用“拼图游戏”“烛光纪念”这些形式,把严肃的科普做得特别生动;最后参与的人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提升了40%以上,还让“生命礼物”这个理念在基层扎了根。

四、“青春无痛,健康乘风”
分享会现场,“青春无痛,健康乘风”痛风科普团队也带来了“避坑指南”:选课题要紧扣社会痛点和自己的专业优势,申报书得写清楚“团队优势、实施细节、资金预算”,准备物料要贴合受众的兴趣;实践的时候要“专人管素材、大家一起保安全、每天做复盘”;结束后赶紧通过公众号、抖音这些平台分享成果,让实践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这次分享会不只是传递经验,更是青春力量的接力。从校园到基层,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这些“三下乡”故事里的干货,早晚都会成为更多同学走进田野、服务社会的“指南针”。明年夏天,期待更多人带着这些实用技巧,在基层写下属于自己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