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临床学院
“‘睛’彩一夏,明目同行”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6月28日至7月2日,“‘睛’彩一夏,明目同行”基层服务实践团11名志愿者奔赴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宝龙广场、人民政府广场、平原博物院等场所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健康服务与知识科普双轨并行,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视疲劳的危害。6月28日、29日,实践团前往三附院,学习了眼部刮痧按摩的操作。6月30日,队员们来到宝龙广场,结合专业知识与中医技法开展科普活动。7月1日,团队成员在人民政府广场展示眼部刮痧用具,并带领周围群众寻找眼部周围穴位。7月2日,志愿者们在平原博物院设立宣讲点,发放宣传页。团队成员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分享日常护眼小妙招,获得广泛好评。
本次活动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手法相结合,让实践团成员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能力,也增强了大众自我保健意识,为降低我国近视发病率贡献青春力量。



口腔医学院
“固齿防龋,从‘线’做起”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提升国民口腔健康水平,2025年7月2日至8月1日,口腔医学院“固齿防龋,从‘线’做起”基层服务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11名志愿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不同年龄段人群推广含氟牙线的科学使用方法,以实际行动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活动中,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采取“调研+科普+服务”的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线下,他们联合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口腔检查,针对龋齿、牙周病等问题给予专业建议。线上,团队依托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图文攻略,形成“线下服务+线上传播”的双轨宣传效应。此外,志愿者们还返乡开展二次推广,将活动延伸至郑州等地,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此次实践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传递,更是健康生活理念的播种。负责人表示,此类活动将持续推进,让“刷牙漱口用牙线”成为全民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通讯员:吕梓洁



弘毅书院
“寻迹牧野文明,
传承华夏根脉”
文化传承团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6月30号至7月2号,“寻迹牧野文明,传承华夏根脉”文化传承团赴新乡市平原博物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与博物院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传承人、文物考察等形式,沉浸式感受牧野大地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
实践团队首站拜访了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怀忠先生。在孙老的工作室中,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了“蝉蜕作身、辛夷为骨”的毛猴制作全过程。团队成员亲手体验毛猴制作,在方寸之间感受匠人“以物喻人、以小见大”的智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有了更深理解。随后,团队走进新乡市博物院,在“牧野长歌——牧野文明发展史”展厅中开启时空对话。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非遗+博物院”的双线调研模式,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时代价值。
通讯员:师金亚 尚佳艺



本科生学院
“资助暖人心,育人展宏图”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推动资助政策向基层延伸,2025年6月30日至7月1日,本科生学院“资助暖人心,育人展宏图”基层服务实践团赴新乡市原阳县新厂村、新乡市第一中学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通过精准化宣讲与互动答疑,传递国家“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在原阳县新厂村,志愿者于村委会设立政策宣讲站,系统解析国家助学贷款条件等内容。次日,在新乡市一中,志愿者详细拆解贯穿大学全程的立体化资助网络。互动环节中,学生就助学金覆盖范围、勤工岗位申请细节等踊跃提问,志愿者们耐心细致,一一给予清晰解答,现场互动氛围融洽。
此次系列宣传活动是我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前置关怀端口的具体体现。未来,我校将持续完善资助宣传长效机制,以扎实行动守护教育公平,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力量。
通讯员:袁嘉聪 田佳奇



党委统战部
“青春践初心,共筑团结梦”
民族团结实践团
为促进各民族交融,6月30日下午,“青春践初心,共筑团结梦”民族团结实践团在红旗区新中大道南段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将印有民族团结标语和身着各民族特色服饰人物图案的宣传扇发放给过往市民,耐心聆听市民的回应。此外,志愿者们认真学习了沿路公园内设置的民族团结主题建筑告示和展示内容。通过研读,志愿者们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由衷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前来公园的市民以老年人为主,知晓并接受民族团结观念,对志愿者们宣传话语“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表示认同,活动气氛其乐融融。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本次活动中,志愿者们展现了青年的担当与奉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闫倩茹 李富钧



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河境新生,碧水焕新”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了守护一泓碧水,传递绿色希望,7月1日至2日,“河境新生,碧水焕新”基层服务实践团怀揣着对生态文明的赤诚之心,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河境新生,碧水焕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兵分两路。在颐和源养老公寓,志愿者们为老人们带去欢声笑语。与此同时,另一组志愿者走进社区志愿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手工环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保护水资源的种子。之后,志愿者们奔赴定国湖、人民公园及赵定河等处,开展环境清洁行动。最后,团队有幸采访到了当地河长,深入了解当地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采取的创新举措,深刻感受到“河长制”在守护碧水蓝天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教育。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河境新生,碧水焕新”为使命,带动更多人投身环保行动,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通讯员:张潇涵



第一临床学院
“‘医’路惠民赴兰考,
健康科普护安宁”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提升兰考县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6月30日至7月2日第一临床学院“‘医’路惠民赴兰考,健康科普护安宁”基层服务实践团在河南省兰考县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队首站抵达焦裕禄纪念园。团队成员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重温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情怀,进一步坚定将这种精神融入未来医疗工作的决心。7月1日,团队成员全天在酒店进行健康科普内容的彩排和内部培训,优化活动流程,确保后续环节顺利进行。7月2日下午,团队在兰考县人民广场成功举办健康科普活动。
此次为期三天的兰考之行,不仅为团队成员提供宝贵的实践平台,更彰显新时代青年在服务社区、传承红色基因中的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校训,将所学转化为民生福祉,让健康科普的种子在兰考生根发芽。
通讯员:陈竺 张晶晶



校学生会
“薪火启新程”
宣传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5年7月2日,校学生会派出的“薪火启新程”志愿宣讲团在新乡南太行党史教育馆开展了宣讲活动。
活动期间,师生们参观了新乡南太行党史教育馆。在“血沃丰碑——为有牺牲多壮志”部分,师生们深刻感受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乡的工人以及太行儿女不屈抗争的伟大精神。在“愚公移山 —— 敢教日月换新天” 展区,以史来贺、郑永和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带领干部群众改造河山的事迹,让大家切实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懈努力的坚定信念。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些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感人的事迹,更加明确了作为青年的初心使命。
此次南太行 “三下乡” 活动是学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未来将继续组织类似活动,引导师生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张尊 孙淼



外语学院
“童心同行·筑梦起航”
教育关爱实践团
为关爱乡村儿童成长,7月1日至2日,外语学院“童心同行·筑梦起航”教育关爱实践团走进红旗区原堤村村委员会,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融合学业精进与兴趣激发的公益助学活动。
本次活动注重实效,核心聚焦于解决孩子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学业辅导环节,实践队员针对学科难点,开展细致的“一对一”辅导。活动依托专业优势,队员们向孩子们展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剪刀、石头、布”口诀和心肺复苏术的关键步骤。手语教学课《小美满》更是温馨动人,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学习这首歌曲的手语舞蹈。孩子们模仿着每一个手势,脸上洋溢着学会新表达方式的喜悦。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原堤村的孩子们提供了切实的学业帮扶、实用的安全技能和充满乐趣的体验,还锻炼了队员们的沟通能力、教学素养,真正实现了“童心同行”的温暖陪伴与“筑梦起航”的双向成长。
通讯员:陈思田 彭博 刘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