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撷英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撷英

校友风采

大医精诚 仁者心术——张双林

发布时间:2022-09-27   阅读量:

张双林工作照11.jpg

张双林,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医院院长、河南省优秀医师、河南省优质医疗服务领跑者、河南省教育厅优秀共产党员、河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卫健委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技创新型人才“51282”工程领军人才、开封市人民健康好卫士等荣誉称号。

参加工作33年来,他以精湛的技术解除患者的痛苦,以创新的模式推动医院的发展,以仁心走进百姓的世界,以榜样引领时代,他用实际行动不仅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无私与崇高,更诠释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他是新医学子,也为校友搭建沟通桥梁

作为新医校友会副会长,他一直关心与支持母校的建设发展,将对母校培育之情和感恩之情化为实际行动,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他是新医开封校友联络处建设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在2022年7月,让在汴工作的新医学子有了根据地,有了家! 

在他的指导下,新医开封校友联络处充分发挥了凝聚和桥梁作用,严格按照《社会团体管理条例》规定加强组织建设,开展多彩的活动,成为了打造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的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在他的倡导下,在汴校友遵循“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校训,奋发进取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牢记初心使命,汇聚专长合力,在各自岗位传承新医精神,展现新医风采。为开封地区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他是医者,也是朋友和倾听者

 “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是张双林的不懈追求。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新发食管癌患者一半以上在中国。结肠代食管术誉为食管外科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一种采用结肠来重建食管的手术方法。但手术技术难度高、创伤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令很多胸外科医师望而却步。

多年来,张双林经过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制定了标准的横结肠代食管手术方案,并发症及死亡率处于国内最低,引起业界关注。

随着胸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他又探索开展了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横结肠代食管术,缩短手术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挽救了数万名患者的生命。相关论文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被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引用。并多次受邀在河南省内,到湖北、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会诊推广该技术。

“病魔把一个人推向绝境,我要把他拉回来。”为此,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查阅外文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探索和突破胸外科的手术禁区。

从传统的“胃浆肌瓣覆盖式食管-胃吻合术”到标准的“横结肠代食管术”;从疑难的慢性脓胸手术到革新的胸腔镜辅助横结肠代食管手术;从不停跳先心修补术、冠脉搭桥术到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大动脉置换术;从胸腔镜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术到胸腔镜下气管肿瘤袖式切除术端端吻合术……张双林带领其团队不断创新,勇攀医学高峰,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换来了众多患者康复后的幸福笑颜。其中,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全胸腔镜全肺切除术、剑突下胸腔镜手术、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横结肠代食管术等疑难复杂手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医生,他抢救了多少患者,无法计数。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每一次抢救中,无论患者病情有多危重,无论是何时何地,他都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挺身救治。

长春市患者李先生,因“右肺支气管扩张症”先后在长春和北京两次手术。术后因食管损伤,出现“食管瘘并右侧脓胸”。患者病情危重,经北京数家医院会诊,均因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太大,未能得到积极治疗。患者辗转来到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省胸外科知名专家接诊了患者,了解病情后觉得非常棘手。特邀张双林前往会诊协助治疗。张双林当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议,得知患者病情危重,趁会议间隙风尘仆仆赶往长春会诊。经详细了解病情,慎重考虑后,张双林认为患者仍有手术抢救机会,制定了手术方案,并主刀为患者行“横结肠并大网膜移植,胸廓成形术,横结肠代食管,食管瘘大网膜填塞术”,手术圆满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张双林精湛的医术受到患者家属及吉林省人民医院专家的高度赞扬。

作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胸外学组组长,作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他着力胸外科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新。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建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河南分中心,建立三个国家卫健委内镜与微创技术培训中心基地,举办全国微创技术研讨会等,有力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 

他是平安的“守护人”,也是最美的逆行者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他直面新冠疫情,带领全院教职工生域外、市内、学校、医院多线作战,筑牢公益底色;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抗牢责任担当,始终身在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他被推选为医院防控领导小组组长,成为医院防控工作总指挥。面对疫情,他提前谋划,积极应对,第一时间成立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出台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接到驰援湖北指令后,他快速组建26人医疗队加入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逆行武汉。他身在后方,心系援鄂一线。报名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组建后备支援队伍,随时待命“换防”。每天与武汉连线,在个人防护、重症支持治疗等方面给予指导,提出的“甘露醇治疗白肺”被援鄂医疗队广泛采用。

作为胸外科专家,他参与指导开封市新冠肺炎疑难会诊、医疗救治、感控防护等工作。带队深入隔离病区,脚步走遍开封市各定点救治医院,治疗做到“一人一策”,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对开封市各医院隔离病房设置、医疗物资、人员防护等指导,合理化建议被迅速实施。同时,推进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组建队伍常态化服务河南大学师生核酸检测,守护学校抗疫防线。

2021年8月,尉氏县疫情严峻,接到援助指令后,他勇担使命,3个小时内迅速组建一支由41个学科7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并担任总指挥。他带领医疗队逆行出征,紧急驰援,出发途中分享他1991年抗洪的故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的感触,以责任和担当激励每一个队员勇往直前。医疗队在他的带领和鼓励下,用最快的速度、最严谨的程序、最有效的措施,整建制接管尉氏县人民医院并迅速开展工作。为期10天的支援中,累计收治各类患者109人,迎接“抗疫”宝宝6人,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收到感谢信10余封。

他是院长,也是医疗改革的先行者

  作为院长,作为党委副书记,他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进医院发展高质量。  

他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软硬件同步提升,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建设省级重点学科17个,省直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专科建设(培育)项目2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1个,形成了“大综合 强专科”优势学科集群。拥有省市级科研机构9个,科研立项总数40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4项。复杂心脏病手术、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多学科微创治疗、神经疾病综合治疗等数十项技术均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完成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项目百余项,荣获各类教学成果奖、竞赛奖百余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端医学人才。

作为管理者,作为全国研究型医院常务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和河南省品质管理联盟副主席,面对医改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他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为深入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优势资源下沉,他组建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集团,覆盖96家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医疗集团牵头和辐射作用,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行“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模式,有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使病人小病在社区就能看,大病能转诊三甲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患者省时省心省钱。

实行药品及耗材零加成,推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工作,推行医保DRG和按病种付费。设立静脉配置中心,要求临床药师融入治疗团队,将工作重点由药品调配向临床药学服务转变。

 “砺操行以修德业,谋善举以泽众生。”在他看来,这十四个字是自己身为院长的责任和使命。

他深入推进“提升医疗服务十大举措”,将惠民便民落到实处;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提升职工幸福感和归宿感;以特色“家”文化为引领,开创服务新范式;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坐标,探索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十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医院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

张双林,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的爱心诠释着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忠实地履行了医生的神圣职责,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医务工作者和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