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为“医”梦 沉毅笃志走“研”路——记我校1991级优秀校友苗新普教授
人物名片:
苗新普,我校1991级校友,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海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青年委员,吴阶平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委员,中华消化病分会微生态和肿瘤协作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海南省消化学会常委、秘书,海南省消化内科质控中心委员兼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海南省卫生科技教育评审专家,海口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全国执业医师考试海南考区实践技能考官。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7篇,最高一篇SCI影响因子为6.023,在中华级杂志发表论著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厅级课题2项,任《实用医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海南医学》《西南医科大学学报》审稿专家。2017年参编专升本国家统编教材《内科学》(胰腺炎、胰腺癌和功能性胃肠病约3.6万字)。

27年前的秋天,他风华正茂,在新医的校园里立下“行医救人”的壮志。
27年后的今天,他成熟稳重,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书写着“传奇”。
病房里,他是病人口中体贴入微的“苗大夫”;讲台上,他是学生心中诲人不倦的“苗老师”;科研中,他是同事眼中笃志慎行的“苗教授”。二十余载的学医行医路,他矢志不渝,一颗“医者,救死扶伤”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医路坎坷,他“不离不弃”;人生短暂,他“不甘安于现状”;科研枯燥,他“自强于心”,他正在用自己的拼搏一步步地攀登医学顶峰。
他就是我校1991级校友,集专注、求实、坚毅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苗新普教授。
从陌生到熟悉 ,母校情铭刻于心
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到新乡医学院的临床专业学习时,苗新普感慨道:“其实当时新乡医学院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选择新医一方面是家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一直坚信‘不管干哪一行,只要努力终会有所成就’。”出身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环境、看病困难的经历、父辈行医的身影都在潜移默化中让苗新普产生了学医的想法,而“自强蕴于心,行行出状元”的信念更是让他坚定地选择了这条坎坷的学医之路。就这样,1991年高考后的那个秋天,苗新普第一次踏入了新乡医学院的大门,从此他便与医学,与新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想起往昔的大学时代,苗教授说:“新医的很多场景、很多人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幽静的人工湖,宽敞的操场,学习氛围浓厚的阶梯教室,一附院见习时严格的带教老师,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朱老师、冯老师等辅导老师等都是他大学珍贵的记忆。在提起新医的同学时,苗教授更是有感而发:“当年的同学情真的都是爱呀。我们会自发组织捐款帮助困难的同学,也帮过生病的同学联系手术,大家也曾为了找一名‘走失’的同学而跑遍新乡的每个角落,虽然后来证明那是一场大乌龙,但每当想起这些,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瞬间填满心间呀。”
回想在母校的成长,苗教授告诉记者:“刚进入学校时,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有些不适应,但很快这种不适和迷茫便消散而去了,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解剖实验室老师们的认真专注,解惑时一丝不苟和敬畏的态度一直都影响着我,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记得要保持‘谦虚严谨’的本心。实习时带教老师对于病历填写的严格要求和对病人的入微关怀更是让我受益良多。尽管忙碌,但他们仍竭尽所能去帮助每一个病人,这些都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对母校的进一步了解,在得知了附属医院老教授们的故事之后,我更是感慨万千。他们大都毕业于大城市的著名院校,却在年华正好时选择回到新医。位置偏僻,条件艰苦,设备不足等很多现实问题都限制着他们的发展,但这些老教授们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了数十年,为了母校,为了一代代把手相传的医学事业!儿科的钱惠茵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老教授们‘艰苦奋斗,终生奉献’的精神更是教会了我谨记‘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谈到此,苗新普教授激动不已,对于信念的坚定之情溢于言表。老师们“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学生们“耳濡目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是这种师生“同心”,新医的精神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十余载“折腾”,上下求索为“医”梦
1996年,毕业后的苗新普来到了平顶山市的河南省火电一公司医院,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这几年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学到了很多专业和社会知识,尤其是初步积累了一些管理技能,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苗新普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条件虽苦,只要心中有理想,也能“苦中学习,甘之如饴”。苗新普刚来到火电一公司时就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当时本科生人数很少,各种客观条件在要求着年轻的本科毕业生们尽快成才,独当一面。但是“员工不服从安排,凝聚力不够,工作没经验”等各种问题矛盾层出不穷。面对现状,苗新普也慢慢有了颓废的念头,但是很快就克服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向一些老领导请教取经之后,苗新普渐渐找到了正确的管理办法。员工不服从安排,他就耐心地和大家沟通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位员工;医务所凝聚力不够,他就组织集体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工作没经验,他就组织开展业务学习,让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几年下来,苗新普早已不再是当年毕业时的那个“莽撞”的毛头小伙,历练让他更加懂得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从底层慢慢成长为一个管理者,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沟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时刻记得‘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训。”苗新普和记者分享他的管理“秘笈”时这样说道。从新医的毕业生到医务所所长,再到工地2000余人的医疗保健工作负责人,苗新普在原有的医学专业知识上不断地学习着医务工作的管理方法,不断地丰富自己,而正是这些为他将来追求自己的“医”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后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好了很多,但还是感觉到有诸多不足,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怀着一颗“不断修炼自己”的心,苗新普在经过和医院协商后,于2001年获准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也就是这一年珍贵的学习时光使他下定考研的决心,2004年,从郑州大学一附院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就在很多人都以为苗新普会在离家近的地方定居就业时,他却选择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远飞海南,就职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消化内科。在海南工作了两年后,怀着精益求精信念的苗新普又再一次“不安于现状”。2006年,他考取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博士研究生。2009年博士毕业后,出于对海南医学院知遇之恩的回报,以及难以忘怀的海南温暖的气候、善良淳朴的同事,苗新普选择再次回到海南,就职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而这一待,便是数年。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也一直相信,只要你努力,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有成就。”苗新普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河南到海南,越过地理的跨度;从新医的毕业生到医学硕士再到而今的医学博士,越过学位的跨度;从1996年到2009年,越过时间的跨度。几千公里的距离,十余载的时间,苗新普一直都在“折腾”自己,“不安于现状”的他为了自己的“医者梦”一直在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有人说他太过于“折腾”自己了,可也恰恰是这样“折腾”促使苗新普教授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而成就他现在的高度。
医教研相结合,立志要走“名医”路
“在中国目前的医生评价制度框架下,要想发展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医生,必须医教研都要重视,一个学科的发展也要做到医疗科研教学并重。”在被问及对医生的发展认识时,苗新普教授“医教研相结合”的理念让记者印象深刻。
“医者仁心,为患者着想”。苗新普教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凭借自身过硬的理论功底和临床经验救死扶伤,全身心的投入到治病救人的使命中,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挽回垂危的生命,赢得了同事和患者的信赖和好评。在了解到苗新普教授在病人中很受欢迎后,记者很好奇地询问了苗老师“如何处理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社会热点话题,苗老师的回答也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善于倾听,知道患者心中所想所忧便能‘对症下药’;善于换位思考,要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善于控制情绪,情绪是医患矛盾爆发最大的引火线。”这三个“善于”就是苗教授处理医患关系的“宝典”,也是苗新普教授踏上 “名医”路的第一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脱下圣洁的白大褂,走出医院,苗新普又有着另外一重身份—海南医学院任课教授。在曾经的博士导师——华西医院副院长,我国第一届教学名师欧阳钦教授的影响下,苗新普逐渐意识到除了临床科研外,教学也至关重要,因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能够做好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还应当做到无私地将所学所知教授他人。
踏入校园,他不再是病人口中的“苗大夫”,而是学生心中亲切的“苗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苗新普很重视学生们对课程的反应和意见,在了解到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按照课本干巴巴教学、反而对临床案例感兴趣的想法后,苗新普指导教师团队学习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教研室的老师们多举临床案例,多从临床实际出发,多增加教科书没有的新进展,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视。这样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苗新普和他的教学团队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规范化住院医师的要求做好临床教学工作,通过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讲述临床疑问,以提出的新问题为“诱饵”,鼓励学生们积极寻找答案。“临床教学做得好,不仅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科研问题探究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实习的医学生们也会更加规范临床操作。同时科室的医生们也能减少或避免医疗差错,医院就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在谈及教学感想时,苗老师侃侃而谈,致力于“医教研相结合”背后的“良苦用心”令记者惊讶。是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生的学习中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临床和科研操作的“熟记于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们多接触临床,多积累科研经验,才能真正做到像苗老师所说的“一举多得”。
“科研创新,与临床结合”。在谈到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时,苗新普教授告诉记者:“科研课题重在创新,科研过程更是重在坚持。”在注重临床和教学的同时,苗新普也从未忘记自己一直追求的科研工作。硕士和博士阶段对于消化道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基础,让他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更加注重对消化道肿瘤和炎症疾病的深入研究。传统的治疗办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学科进步的要求了,怎样在以往的治疗药物和途径上“创新”成了苗新普一直思考的问题。
于是在临床和教学之余苗新普开始翻阅各种文献资料,在了解到海南当地的很多特色药物有很多特殊药理作用后,苗新普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当地药材,想要寻找一个新的科研契入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找了大量的古书资料和深入的探究后,苗新普发现海南特有的罗芙木具有抗炎抗肿瘤的作用,受此启发,他开始深入研究罗芙木的特殊功效。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公布,苗新普教授的《海南罗芙木提取物干预NF-kB和MAPKs信号通路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担任该项目的主持人。
2014年国际权威期刊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循证医学的论文,影响因子为6.023,而这篇论文的选题来源却是临床问题,文章的作者就是苗新普教授。苗教授告诉记者,这篇论文的写作基础是科研设计的顺利完成,但是写作来源却是临床问题。对于科研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关系,苗老师说:“科研和临床并不矛盾,科研重在思维,临床重在实践,科研方向很多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的确,只依赖科学研究或者临床经验都不能让一名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只有将科研和临床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科研工作中解决问题,才能慢慢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
科研成果引人注目,科研道路却不会是一帆风顺,在每次的科研实验或操作中,苗新普教授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他未曾放弃过。“对科研问题的好奇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决心都在促使我不断地前进,内因和外因都给了我要排除万难搞科研、要把科研这条路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念。”苗教授的话让记者动容。医学之路充满了荆棘,科研之路也布满了阴霾,但是只要坚定信念,鼓足勇气,不抛弃不放弃,医路漫漫终会看到康庄大道,黑暗之中也终会出现光明。
“如果说医疗是现在,那么科研就是未来,而教学则是连接两者的纽带,只有真正做到‘医教研’相结合,医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二十多年里,苗新普一直致力于将“医教研结合”落到实处,教学课程中融入临床经验和案例,临床问题又激发科研探究,再将科研成果用于临床和教学,他一步步地将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他走上“名医”路的指明灯。穿上白大褂,他是“百事病人先”的医生,心里想的装的都是患者;迈上三尺讲台,他是“孕育桃李”的辛勤园丁,将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年轻学子;步入实验室,他是“传道解惑”的践行者,沉着耐心解答科研中的问题。他是“苗大夫”,是“苗老师”,也是“苗教授”,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立志成为“名医”的信念。
毕业已二十余载,再看苗教授的照片,早已没有了当初年少时的青涩懵懂,更多的是历经沧桑后的成熟稳重。岁月带走了青春,改变了容颜,却一直改变不了他心中“行医救人”的信念。“医”梦难追, 他却有着“矢志不渝”的坚持;“研”路难行,他有着“沉毅笃行”的勇气。正是这种信念,这般坚持,这股勇气促使苗新普教授不断前进,不断努力,不断攻读医学难题,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校友寄语:
这漫漫的人生之路上,本质上,每个人都是在独自前行。只是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路口,会遇上不同的人,与你同行一段过了这一段,你们挥手告别,再迎接下一段旅途,或是独行,或是换一位旅伴,走完属于你们的这一程。
2018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