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对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概念、内容以及在临床医学、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以及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传感器原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应用有所掌握和了解。
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为必修考查课。学时数16学时, 1.0学分。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方向。
(二)基本技能
初步树立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目前专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基本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促成学生思想品德、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宏观上,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在微观上,应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时分配
单元 |
名称 |
理论学时 |
1 |
生物医学工程学简介 |
2 |
2 |
生物医用材料 |
2 |
3 |
生物医学传感器 |
2 |
4 |
医用电子仪器 |
4 |
5 |
医学影像仪器 |
4 |
6 |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 |
2 |
合 计 |
16 |
四、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学简介
目标
1.掌握 生物医学工程学(BME)概念。
2.了解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近代发展史。
3.熟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的学科内容及学科分类。
内容
1.重点阐述 生物医学工程学(BME)概念。
2.详细了解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的学科内容及学科分类。
3.一般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近代发展史。
生物医用材料
目标
1.了解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生物医用材料的分类。
2.掌握 生物相容性概念,了解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评价。
3.熟悉 组织工程材料的概念,常用的组织工程材料与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与制备、组织工程中的人工器官、常用硬组织修复材料与骨组织工程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口腔材料、控制释放材料、仿生智能材料。
内容
1.重点阐述 生物医用材料的分类。
2.详细了解 生物相容性概念。
3.一般介绍 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评价。
生物医学传感器
目标
1.掌握 医用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2.了解 流速流量参数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3.熟悉 人体压力参数测量及压力传感器的使用
内容
1.重点阐述 医用传感器的分类。
2.详细了解 医用传感器的作用。
3.一般介绍 压力传感器的使用。
医用电子仪器
目标
1.掌握 常见医用电子仪器作用及分类;
2.了解 常用电生理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
3.熟悉 血压计、心电图机等仪器的使用。
内容
1.重点阐述 医用电子仪器的作用、分类。
2.详细了解 心电图机、血压计、生理信号监护仪的结构、工作原理。
3.一般介绍 电子体温计、麻醉机等设备。
医学影像仪器
目标
1.掌握 常见医用影像仪器作用及分类;
2.熟悉 常用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
3.了解 医学超声设备、CT机等仪器的使用。
内容
1.重点阐述 医学影像仪器的原理。
2.详细了解 医用超声设备和CT机的工作原理。
3.一般介绍 磁共振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
目标
1.了解 当前BME 研发趋势。
2.熟悉 BME研究的重大课题
内容
1.重点阐述 BME 研发趋势。
2.详细了解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热点。
3.一般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研究课题。
五、措施与评价
(一)措施
1.以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授课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
2.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逐步开展专题讲座,充分应用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辅导,指定参考资料,注意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4.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师生交流教学信息,根据反馈情况,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评价
1.授课质量评价按教务处制定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由领导、教学督导组、同行、学生予以评定。
2.学生成绩评价依据教学大纲和理论课考试的成绩,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结合评价,学科满分100分。
编写 秦鑫
审校 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