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新医科的建设任务与发展路径思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建设,基于对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重点、生命健康全周期服务医学新理念的分析,探讨了新医科建设的内涵,明确了新医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实行“目标导向”下点面结合、分层分类的推进策略,重点构建“需求导向”下学科交叉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健全“问题导向”下持续改进的保障体制机制等新医科建设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新医科;建设任务;发展路径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引发了医疗方式和医疗行为的改变,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传统的比较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当前我国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面向时代发展带来的全新的卫生挑战,2018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推进新医科建设,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在尊重和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全局视角分析国家的战略规划以及医学教育内外环境变化,更新理念,明确任务和路径,从而更好地培养服务人民健康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
1 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1.1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施行的医学教育改革
过去一个世纪,世界医学教育经历了三代改革。第一代以Flexner报告为标准,主要推行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第二代则以教学创新为突破,实施了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20世纪末,以21世纪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为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即以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为重要特征、基于系统的改革。全球化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等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和变革,这对医学卫生人才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医学教育体系带来变革的动力。医学教育正在努力提升医学人才胜任力培养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健康需要,例如,通过跨专业教育克服专业界限,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卫生领军人物的专业认同和职业价值等。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的推行,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新医科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2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战略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以健康优先为核心,共建共享,把健康融人所有政策,最终目标是建设健康促进型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强调了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医学教育肩负着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的重大使命,其改革发展必然要服务于“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中提出了关于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建设目标,为新医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要求与方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和联动,建立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教育新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2 新医科建设的内涵
2019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四新”的“新”不是“新老”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一种理念,要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专业、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都要肩负起推动创新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从3个角度对新医科提出了思考:一是理念新,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二是背景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三是专业新,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
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新医科进行了研讨。顾丹丹等认为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向“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何珂、汪玲从医学体系的角度定义了新医科,指出新医科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等方面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潘楠则提出新医科是一种基于医学产业变革需求的融合新科技的新型教育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新型的医科人才,以满足新时代的医学人才发展需求。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新医科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业内对新医科的内涵尚无统一明确的界定。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学科定义为“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五大类别。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承担着学科培养人才的任务,其划分主要依据学科门类,教学也主要是按照学科组织。新医科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但有些共识已经达成:新医科是在医学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科技革命、健康中国建设既是新医科的发展机遇,也是新医科的发展要求,更多强调的是新理念指导下医学教育基于守正继承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新医科的根本目的,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胜任力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更多卓越医学人才,服务全民健康和社会发展。
3 新医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发展新医科要着眼于未来医学发展,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重点,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质量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仁心仁术”医学人才,尤其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医学+”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从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质量保障几个方面。
3.1培养模式
进一步健全医教产研协同发展机制,以“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核心价值观与医生职业素养”8项基本胜任力为导向,建设优化“贯穿、衔接、整合”的课程体系,强化人文与医学、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的整合,深入推进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构建形成学科交叉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
3.2专业结构
不断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学科专业结构,引导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等专业协调发展。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引领未来医学发展,卓越应用型医学人才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交叉复合型医学人才有效应对新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服务新挑战,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顶天立地”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3.3质量保障
借鉴国际共识标准,进一步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确保基本培养质量的“同质化”。以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建立助推全球健康发展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标准”,实现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4 新医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4.1“目标导向”下推进点面结合和分层分类的建设策略
医学教育培养理念、理论、技术、评价、方法、标准、体系改革创新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系统工程,发展“新医科”无法一蹴而就。基于这一认识,“新医科”建设宜坚持目标导向,在以国家顶层设计为基本遵循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各校“因校制宜”开展“新医科”建设的主动性,以“点面结合、分层分类”的策略协同推进。
一是点面结合推动,国家重点遴选部分高校开展“新医科”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并对引领改革的重点高校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建设经验成果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国“新医科”建设层次的提升。二是分层分类推进,充分考虑综合大学医学院、单独设置医科院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学科专业特色,研究制定“新医科”建设发展指导意见,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特色的专业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确保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标准、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稳步提升,专科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确保医学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始终“同频共振”。
4.2“需求导向”下重点构建学科交叉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医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变革,并对医学人才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发展新医科,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医、文、工、理等多学科融合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推行跨专业和跨行业教育,打破限于各专业系统内培养人才的局面。一是深入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打造好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好国家级一流课程、教材和平台,推动医学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医科内部、医科和人文学科、医科和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医学+X相关交叉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为医学教育顺应新一轮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重大变革、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提供学科融合支持。三是探索培养多样化复合型医学拔尖人才的改革试点,主动应对国际医学竞争,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加大力度支持部分院校开展“MD+PhD”的医学科学家、“MD+X(工科、理科、文科等)”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
其次,在学科交叉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下,全面推进以“胜任力导向”重要特征、基于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二是强化整体医学观念,建立“系统—整合式”医学课程体系,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提高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筑牢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底线,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教育,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探索建立以医学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学教育典范,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医学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深入开展问题导向学习、病例导向学习、跨专业学习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新形态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3“问题导向”下持续改进的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医教协同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优化多学科协调发展、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结构,深化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改革,主动设置和发展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专业,强化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对“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和康养全过程,确保医学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现行医学模式要求,同时为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全面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探索实施“新医科”建设下高校与教师发展的评价新机制。从推动高校建设发展而言,要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医、教、研分类别评价体系,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突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精神,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的引导,推动医学教育建立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新体系,将医学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变成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从推动教师发展方面而言,开展跨学科组织机构建设和跨平台师资配置研究,建立跨平台师资合作机制,探索多学科、多领域优秀师资和医疗领域高端人才合作授课;探索教师培训新机制,开展相互学习、互助培训模式,树立全体教师的预防教育观,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符合新医科特点的人事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等,保持跨学科教学团队的质量稳定和学术活力。
三是加强教育在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高校加强面向需求和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交叉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医学+X”多学科联动发展模式,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有机融合,围绕医药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团队,在重大疾病防治,新药研发、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不断提高“新医科”的科技创新贡献力,加快提升我国医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我国医学的未来取决于医学教育的更新和发展,迫切需要更多拥有“大健康”理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面对时代呼唤,国家战略需求、人民群众美好的健康愿望,我国医学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将在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深入思考转化为深化改革发展的动力,坚定使命,明确目标,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开创新时代中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助力健康中国,推动全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