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革命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

三、中国近代几次革命顺序及标志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19年五四运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49-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四、时代背景
(一)国民党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投机商的囤积居奇: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里: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各类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
1.对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完成新解放地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2.国营经济得以建立并起到领导作用: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
3.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利用、限制政策: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4.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国营经济得以建立并起到领导作用,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权更为巩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五、三大改造
农业:农村实行初级农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手工业: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1956年底占全国农民总数96.3%,约1.18亿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果: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公私合营,政策:和平赎买。成果:实现了和平过渡。
六、意义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如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但在这样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经济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很大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和了不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