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尺度下,有机/无机纳米材料会具备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结合这些纳米材料的特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构建许多有趣的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利用多肽固相合成方法制备功能多肽,在其上修饰光敏剂或反应基团用于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
构建D-A型聚集诱导发光(AIE)光敏剂,引入靶向基团或生物正交反应基团以原位偶联肿瘤细胞膜靶向自组装多肽,实现肿瘤成像和光动力治疗。
面向疾病标志物开展分子影像探针设计、活性检测以及细胞和动物活体成像研究。
微针(长度通常在25 μm到2000 μm之间)由于其无痛、使用方便、降低穿刺风险、病人依从性高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2020 年 11 月,微针给药技术更是被美国权威科普类杂志《科学美国人》评选为 “有望改变世界的十大新型技术之一”。利用微针贴片实现原位药物递送,能够提高药物递送效率,提升皮肤炎症、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现代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旨在探索和利用那些在极端或独有生态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的潜在价值,推动着生物技术、医药健康、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药物输送系统是改善抗肿瘤药物治疗特性的一种重大策略,它们有助于克服药物的难溶性和生物利用度问题,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抗肿瘤药物的主要限制是非特异性、广泛的生物分布、短半衰期和全身毒性。使用纳米载体可以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与药物有关的障碍,并在特定的目标部位进行传递和控制释放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
聚焦于糖尿病引起的难愈创面、深II度烧伤等皮肤缺损临床问题,结合材料科学,工程学,医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特点,设计并制备出用于促进难愈创面的皮肤组织工程敷料,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无数深受其扰的患者提供解决方案
针对心血管病外科治疗需要大量人工血管的现状,聚焦于目前大中口径高分子材料人工血管存在的血栓形成、远期钙化狭窄,以及小口径高分子材料人工血管近远期通畅率低等问题。利用先进的组织工程学技术,基于脱细胞去基质血管支架或静电纺丝人工血管构建出达到临床使用标准的新型抗凝抗钙化组织工程血管,促进临床试验和申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早日规模化生产,为我省医疗器械的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特别是它的微型化与集成化的特点,使其在近几十年获得蓬勃而迅速的发展。
实验室具有动物饲养架,小鼠饲养笼,大鼠饲养笼,IVC通风笼厨,小鼠代谢笼。 实验室还有鼓风干燥箱,灭菌锅,磁热仪,冰箱,天平,超净工作台等仪器设备12台,能够满足抗肿瘤、组织修复等药效学评价的需求。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新乡医学院北区科技楼生科院5楼东侧
联系人:陈红丽 主任
电话: +86-0373-3029887
办公室: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51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