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九)

发布时间:2025-08-10浏览次数:

第五临床学院

银龄问诊守岁月,童手编结颂河山

基层志愿服务团

为聚焦基层服务需求,第五临床学院“银龄问诊守岁月,童手编结颂河山”基层志愿服务团开展系列基层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践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情与担当。

6月10日,实践团走进新乡市辉县市职工子弟学校,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与中国结文化传承活动。通过情景模拟、知识问答等方式,普及防溺水知识,并指导孩子们编织“平安结”。

6月28日,实践团在烈士陵园附近公园开展垃圾清理行动,手持工具清理白色垃圾,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6月29日实践团再赴该公园,开展“银龄关爱”活动,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并发放鸡蛋。志愿者们分工明确,操作规范,用实际行动构建起关爱银发群体的温暖桥梁。

系列活动的开展,是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未来,他们将持续聚焦基层需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胡铁继 张浩

第一临床学院

“‘医’路有你,爱心医疗”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促进青年学生知行合一,守护群众健康,6月30日至7月1日,第一临床学院“‘医’路有你”爱心医疗基层服务实践团赴原阳县官场镇新厂村、延津县位邱乡中魏丘村,开展了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面对前来问诊的村民,专家们细致地进行各项检查。我院派出的体检车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村民免费提供心电图等一系列全面的身体检查项目。村民们有序地在体检车旁排队等候。实践团成员坚守岗位,确保整个义诊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通过现场义诊和健康检查,不仅让村民们及时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普及了丰富的医学健康知识,提高了村民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此次活动搭建起了医疗服务与乡村群众之间的桥梁,用青春与专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健康力量。

通讯员:汪雨烟 雷佳瑜


undefined

教务部

“基层服务践初心,青春奉献促发展”

实践团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号召,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7月12日至17日,“基层服务践初心,青春奉献促发展”基层服务社会实践团先后赴新乡县合河乡石村、人民公园、定国湖公园及上海公馆小区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7月12日上午,在合河乡石村党委办公室,王锦丰同学为村里中小学生开展了健康急救知识宣讲,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知识。随后,团队成员在石村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7月15日、16日下午,团队前往定国湖公园、人民公园,开展了防溺水安全知识宣讲。7月17日下午,团队在新乡市上海公馆小区开展了心肺复苏科普活动。在服务期间,团队累计开展急救培训5场,覆盖群众300余人次,发放急救手册200余份。

此次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应急处理能力及安全防范意识,让急救技能真正深入人民心中。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更展现了新时代医学生崇德精术、仁心仁术的精神风貌。

通讯员:张路康 吴金华


峻极书院

“杏林薪火传乡韵,非遗振兴助乡村”

实践团

为进一步发扬中医传统文化、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脉,2025年5月-7月,河南医药大学峻极书院“杏林薪火传乡韵,非遗振兴助乡村”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新乡市红旗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合香为核心,开展了一场文化传承之旅。

5月19日,团队走进新乡百泉药交会,成员们系统调研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多位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在药交会现场充分观察、学习与集中研讨。7月6日,团队成员拜访了新乡当地合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了古法香牌、香囊及线香的制作技艺。7月12日与13日,团队成员先后在新乡市人民公园与宝龙广场组织了大型公益体验活动,吸引参与群众百余人,发放宣传册300余份,送出师生手作香囊、香牌近200份,有效提升了合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民中的知晓度与认同感。7月25日,团队成员分别返回家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课堂”,带领乡亲们辨药材、制香品,讲述合香故事。

此次实践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更探索出一条高校力量赋能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文化繁荣的特色路径。

通讯员:武思雨 徐慧洋

麻醉学院

“红船扬帆党引航,青春逐梦谱华章”

教育实践团

为学习红色精神,探访回龙险径,切身感悟当代愚公移山精神,7月1日,麻醉学院“红船扬帆党引航,青春逐梦谱华章”教育实践团奔赴新乡南太行红色教育馆,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新乡南太行红色教育馆,深刻体会了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奋斗的崇高精神。专业的讲解使成员们对中国革命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间,成员们通过裸眼3D体验飞跃南太行项目,真切感受了中国百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在回龙村,实践团成员实地感受了回龙险径,赓续了“挂壁精神”,学习了当地居民为修筑公路不怕苦、不怕累的当代“愚公精神”。最后,实践团成员向当地村民宣讲了回龙村的奋斗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回龙村的故事。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学习了党的百年奋斗史,传承了红色经典,还通过实地感受当代“愚公精神”并在实践中宣传发扬,使成员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通讯员:马越洋 韩星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青苔筑梦,共绽芳华——助残同行”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弘扬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7月1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青苔筑梦,共绽芳华——助残同行”基层服务实践团在新乡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迅速融入服务角色,协助残疾人朋友完成当天的报道活动。在中心入口和楼层通道,成员们为残疾人朋友指引道路;在报道处,协助工作人员分发生活用品。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朋友,成员们主动上前,帮助搬运行李至各自宿舍。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与残疾人朋友共进午餐,帮助行动不便者打饭。成员们还清理了服务中心附近的盲道,移开占位的共享单车、碎石等障碍物,并检查盲道是否损坏,确保盲道畅通无阻。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传递了关爱残疾人的正能量,有助于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郑博

通讯员:岳坦迪 周清源

心理学院

“心火相传”

实践团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7月2日,心理学院“心火相传”实践团启动“赓续红色血脉,践行青春使命”主题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实践团抵达新乡市烈士陵园。学子们默哀献花,参观文物,返校后展开研讨,结合心理学视角剖析革命精神。7月3日,实践团在校内采访了“五老”代表张改叶教授。她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勉励青年学子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需求”。7月4日起,实践团成员返乡开展实践活动。他们走访 “五老”人员聆听历史,化身红色文化“代言人”,推动其传播。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采用“校内深学+返乡力行”双轨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学子们感悟红色精神,以知识服务社会,实现知行合一。

通讯员:牛伟铭 李子木

医学工程学院

“‘医’心乡行”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深入了解基层情况,锤炼青年担当精神,助力乡村发展,7月3日至4日,“'医'心乡行”基层服务实践团前往小店镇堤湾村、前马屯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3日,实践团在堤湾村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村庄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基本情况,并认真记录村民的实际需求。7月4日,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实践团成员带着慰问品,对村里的孤寡老人进行上门走访,帮助打扫屋内卫生、整理生活用品。随后,实践团转赴前马屯村,在村口广场设立宣传点,向村民发放健康生活宣传手册,讲解合理膳食、夏季防暑、慢性病预防等知识。此外,实践团还为村里的贫困户送去生活物资,陪伴留守儿童做游戏、讲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活动最后,实践团召开“初心在基层,成长在路上”总结会议。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基层所学知识与感悟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征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续写服务人民的青春篇章。

通讯员:李梦涵 柴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