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学院
“乡约新声,‘语’你‘童’行”
实践团
为推广普通话,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医学技术学院“乡约新声,‘语’你‘童’行”实践团赴孟庄镇开展“乡约新声,‘语’你‘童’行”推普实践活动。
活动初期,实践团与孟庄镇镇团委书记座谈,了解到孟庄普通话使用现状,走访学校、集市、卫生院,发现当地“日常方言,正式蹩脚普通话”现象普遍。团队走进辉县市文化馆,剪纸传承人还特意准备了剪纸作品,作为送给孩子们的“推普礼物”。7月1日,孟庄镇政府活动室里,首堂“剪纸推普课”开讲。7月8日,团队来到南陈马村。针对村民“方言迎客”短板,开展“调研+体验+实践”立体推普活动。活动结束时,村民用普通话表示感谢,孩子送上拼音标注的剪纸。
“乡约新声,‘语’你‘童’行”推普实践团用创新方式架起了语言桥梁,团队将持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助力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第三临床学院
“青春护航明眸计划,
星火照亮视界未来”
基层服务实践团
为响应国家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号召,2025年7月4日至7月22日,第三临床学院“青春护航明眸计划,星火照亮视界未来”基层服务实践团,在新乡市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服务活动。
6月25至27日,团队成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直播宣传。7月4日,走进天福养老院,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答疑。7月6日和9日,在新东幼儿园和爱尚儿童之家幼儿园通过趣味讲解和绘画普及护眼知识。7月8日,在东旭社区开展健康宣讲,为居民提供健康检测与咨询。7月13日,在茉莉花开幼儿园再次开展儿童护眼教育。7月14至7月22日,团队成员分别返乡开展志愿活动,通过发放海报和讲解普及护眼知识。
“明眸计划”实践活动提高了大众的健康认知和护眼意识,深化了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服务+人文关怀”模式为基层健康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当代医学生的社会担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通讯员:闫靖雅 郭梦雅



第五临床学院
“医路同行,情暖乡野”
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团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乡村医疗资源短板,7月1日上午9时,由河南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第五临床学院组建的 “医路同行,情暖乡野” 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团,奔赴原阳县官场镇新厂村开展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守护居民健康,助力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活动筹备阶段,志愿服务队系统开展筹备工作,通过前期调研掌握村民常见健康问题、年龄分布等信息,科学规划义诊流程,精准设置需求集中科室。义诊现场分工明确,志愿者用方言亲切问询村民症状,对表述含混的老人耐心倾听确认,精准指引就诊方向。后勤保障人员及时维护秩序、递送饮用水,各环节衔接有序,让村民在家门口便捷获取优质医疗服务。
此次 “三下乡” 活动通过精准筹备与专业服务,切实缓解了乡村群众就医难题,为乡村医疗服务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通讯员:尹慕瑶 任琼琼



本科生学院
“数传拳韵 医汇太极”
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
为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实践”号召,本科生学院“数传拳韵 医汇太极”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首先走进太极拳博物馆和陈家沟武术学校,在学校与拳师及学员们交流学习,加深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并走访温县街区山药、怀菊、太极文创等店铺,深入调研太极分支产业发展现状。在新乡市VR体验馆内,团队成员深度体验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带着实践成果,团队成员回到各自家乡,开展“15分钟太极圈”公益行动。在公园,为老年群体设计“太极降压操”,让老人感受太极拳康养魅力;在社区,举办太极文化沙龙,讲解太极拳历史,带领居民学习简单招式,引导居民亲身感受太极魅力。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以数字化为笔、以医学为墨,重返太极祖庭,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大健康”的时代答卷,助力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传向未来,用青春力量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新篇章。
通讯员:尹泽涵 王锐涵



第四临床学院
为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5月30日至7月19日,“医心护航,守卫健康”基层服务实践团奔赴新乡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锚定“健康服务+知识科普”双目标推进。在校园中,团队成员以多种方式结合推广临终关怀知识;从原阳县观厂镇到留庄营再到张庄村,团队成员为村民测量血压,答疑解惑,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和急救技能;在文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团队成员为老人陪聊送餐,于夕阳红养老院唱响红歌,以“医学+陪伴”传递温情;走进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团队成员为患者送上祝福贺卡与鸡蛋,传递生命关怀;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的两周见习,团队成员跟随带教查房、协助实操、整理文书,以践促学。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居民筑牢了健康防线,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试炼专业,深化医学使命认知,用行动诠释医学生担当,为基层健康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通讯员:段瑞喆 杜欣然 顾鹏博 马乐



第四临床学院
“医心相伴,健康接力”
志愿服务团
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第四临床学院“医心相伴,健康接力”志愿服务团于5月25日至7月20日,深入乡村、社区、养老院及医院等多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前期,团队开展校园摆台,向师生传递健康理念与知识。6月下旬,团队联合新乡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走进原阳县新厂村,开展公益义诊、心理健康调研及急救知识科普;7月上旬,团队赴新乡市养老院,通过健康筛查、文艺表演为老人送关怀;团队前往辉县市回龙村,开展健康知识走访调研,同时深入回龙利星行希望小学,普及肿瘤健康防护知识,走进夕阳红养老院,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团队在留庄营社区开展义诊、肿瘤知识科普及留守儿童心理帮扶。7月中旬及下旬,团队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与介入科见习,提升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肿瘤防治科普与全人群健康服务,以青春力量传递健康关怀,以专业实践守护生命质量,为健康乡村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通讯员:夏子鑫 陈苗 张雅娴 顾鹏博



护理学院
“寻脉中原,文启新章”
文化传承团
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创新,护理学院“寻脉中原,文启新章”文化传承团前往多地开展多种形式结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上旬,团队成员先后探访河南省博物院、平原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等博物馆,拜访多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深入基层社区与乡村,探寻中原文明根脉,感悟传承者精神。带着对传承的深刻理解,团队深入基层一线,从“看见”走向“行动”,传承团走进东二、广电社区和内河乡镇里,在社区开童趣课堂,教孩子们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走进老年社区听老人讲老手艺、文化故事;走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了解法律怎样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团队致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制作技艺、表现形式,通过社区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调查研究,将实践调研经验运用到传承创新之中,推动实践成果落地转化,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通讯员:何梓菡 郑祎博



峻极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25年7月,峻极书院“中州鼓韵,乡脉新承”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州大鼓发源地——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对中州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进行实地考察并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当地群众,全面收集整理文献与口述史料,形成专项调研报告,精心编印《中州大鼓文化宣传手册》,并联合商丘市夏邑县中峰乡朱双楼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专题教育,通过文化讲座、技艺展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师生学习中州大鼓的历史渊源和精髓。
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学术研究、社会宣传与教育推广相结合的模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路径。团队成员在服务基层中强化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李语嫣 陈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