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放射物理与防护学(Radiation Physics and Protection)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讲解医学影像物理、核医学物理、放射治疗剂量学基础以及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它将为学生奠定有关医学影像技术的物理基础,为学生的影像仪器使用提供物理学依据,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已有的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地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射物理与辐射防护学课程总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第4学期上课,为必修考试课,学分2.0。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物质结构
核衰变
X线的产生
X(g)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g)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放射线的测量
放射治疗剂量学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
(二)基本技能
学习医学影像物理、核医学物理、放射治疗剂量学基础以及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能验证一些理论内容,掌握一些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进行技能的培养。
1.了解X射线穿透、荧光、感光、电离等基本特性。了解X射线半价层的基本,学习半价层的测量方法。
2.掌握X线机输出量的测量方法。掌握透视X线机防护区照射量率的测试与评价。3.了解铅当量的概念和掌握测试方法。掌握介入放射学中辐射剂量的测量方法。
4.了解CT剂量指数的测量方法及评价标准。掌握加速器机房外周剂量当量率测量内容和评价标准。
(三)基本素质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加强对学生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应给予学生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业,并介绍一些课外参考书。
三、学时分配
单 元 |
学 时 |
理 论 |
第一单元 |
物质结构 |
4 |
第二单元 |
核衰变 |
2 |
第三单元 |
X线的产生 |
2 |
第四单元 |
X(g)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 |
第五单元 |
X(g)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
2 |
第六单元 |
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
4 |
第七单元 |
放射线的测量 |
4 |
第八单元 |
放射治疗剂量学 |
4 |
第九单元 |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
2 |
第十单元 |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
2 |
第十一单元 |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
2 |
第十二单元 |
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 |
2 |
合计 |
|
32 |
四、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
理论讲授部分的学习要求分为三个方面:1.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2.要求学生熟悉的内容;3.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入全面领会贯通这些知识,并能熟练地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做到牢固掌握;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能加以运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应知道其要点,学到有关知识。
第一单元 物质结构
目标
1.掌握:①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及重要意义;②波尔理论的基本假设;③原子核结构;
2.熟悉核外电子结构;
3.了解:①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进动;②磁共振现象及核自旋弛豫;③磁共振现象医学应用。
内容
1.详细讲解:①卢瑟福原子核模型;②氢原子波尔理论;③原子核的基本组成。
2.一般介绍:①氢原子光谱规律;②原子核外电子结构;③磁共振;④磁共振现象医学应用。
第二单元 核衰变
目标
1.掌握:①放射性核素衰变类型;②单一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2.熟悉:①医学放射性核素的生产与制备方法;②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
3.了解:①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现象与规律;②放射性核素长期平衡与暂时平衡的区别。
内容
1.重点阐述:①放射性核素的三种衰变类型:a衰变,b衰变,g衰变;②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③衰变常数、半衰期和平均寿命;④放射性活度。
2.详细讲解:①常用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原理与制备方法;②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
3.一般介绍:①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现象;②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规律。
第三单元 X线的产生
目标
1.掌握:①X线的本质与特性;②X线的产生装置及产生条件;③X射线的量与质;④半价层的测量;⑤X线的产生效率。
2.熟悉:①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②连续X线与特征X线产生原理;③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了解X线的用途。
内容
1.重点阐述:①X线的发现;②X线的本质;③X线的基本特征;④X线的产生条件及装置;⑤X线的量与质,半价层;⑥X线的产生效率。
2.详细讲解:①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②连续X射线的产生原理;③特征X线的产生原理;③薄靶周围X线的分布,厚靶周围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一般介绍:X线的用途。
第四单元 X(g)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目标
1.掌握:①X(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②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电子对效应发生机制。
2.熟悉:①X线与组织相互作用;②各种效应发生概率及对影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③诊断放射学中光电效应的利弊。
3.了解:①X(g)射线与物质规律在射线诊断、屏蔽防护中的应用。
内容
1.重点阐述:①作用概率;②线性衰减系数、质量衰减系数;③线性能量转移系数、质能转移系数;④线性能量吸收系数、质能吸收系数;⑤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2.详细讲解各种作用发生的相对概率。
3.一般介绍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其他过程。
第五单元 X(g)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目标
1.掌握:①影响X射线衰减因素;②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③单能和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④X线机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2.熟悉X线通过人体衰减规律。
3.了解X线在临床的应用。
内容
1.重点阐述:①X线能量对衰减的影响;②吸收物质原子序数对衰减的影响;③物质密度对衰减影响;④每克物质电子数对X线衰减的影响;⑤单能窄束X线衰减规律;⑥单能宽束X线衰减规律;⑦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2.详细讲解X线通过人体的衰减规律。
3.一般介绍:①常规X线摄影技术;②计算机X线摄影;③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④数字减影;⑤介入放射技术。
第六单元 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目标
1.掌握:①照射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等辐射量的基本定义;②常用电离辐射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熟悉:①描述辐射场的量与辐射防护特征量之间的关系;②带电粒子平衡的意义。
3.了解辐射量及其单位的发展进程和应用。
内容
1.重点阐述:①粒子注量、粒子注量率;②能量注量、能量注量率;③照射量、照射量率;④比释动能、比释动能率;⑤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⑥当量剂量、当量剂量率;⑦有效剂量。
2.详细讲解:①辐射平衡;②照射量与比释动能的关系;③吸收剂量与比释动能的关系;④照射量、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间的区别。
3.一般介绍当量剂量与有效剂量的关系。
第七单元 放射线的测量
目标
1.掌握:①照射量及吸收剂量测量方法;②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计算的基本概念。
2.熟悉诊断X线摄影与透视、CT及核医学检查辐射剂量学评价方法。
3.了解放射性测量的基本方法。
内容
1.重点阐述:①照射量的测量;②吸收剂量的测量;③电离室测量法;④热释光剂量仪、胶片剂量仪、半导体剂量仪。
2.详细讲解:①X线摄影与X线透视检查技术辐射剂量学评价;②CT检查的辐射剂量学评价;③核医学检查的剂量学评价。
3.一般介绍射线质的测定。
第八单元 放射治疗剂量学
目标
1.掌握:①兆伏级光子线及电子线的百分深度剂量曲线的特征和相关参数;②TAR、TMR定义和测量方法。
2.熟悉近距离照射及外照射的不同治疗技术及其使用范围及特点。
3.了解放射治疗计划的基本设计理念和基本评估方法。
内容
1.重点阐述:①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基本构造;②百分深度剂量;③;组织空气比(TAR)④组织最大比(TMR);⑤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基本特性。
2.详细讲解:①建成效应;②影响百分深度剂量的因素;③准直器和体模产生的总散射因子;④视野平坦度和对称性。
3.一般介绍:①放射治疗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半衰期;②电子线PDD中几个重要参数。
第九单元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目标
1.掌握:①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分类;②电离辐射有关因素和受照机体因素对电离辐射损伤的影响。
2.熟悉:①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皮肤效应;②医疗照射因素对电离辐射损伤的影响。
3.了解:①放射性生物学基础的靶学说模型;②细胞与分子放射生物学效应及细胞辐射敏感性;③环境因素对电离辐射损伤的影响。
内容
1.重点阐述:①靶学说概念;②细胞与分子放射生物学效应中有关DNA损伤的类型及有关修复途径。
2.详细讲解:①确定性效应;②随机效应;③辐射旁效应的概念和机制。
3.一般介绍:①电离辐射有关的各个因素变化对辐射损伤影响的规律;②医疗照射中外照射和内照射的概念及对辐射损伤影响的差异。
第十单元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目标
1.掌握:①标准的定义,标准的特点;②国际及我国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
2.熟悉:①我国现行的放射卫生法律、法规中与影像诊断工作相关条款;②辐射的危险概率的估计、防护体系。
3.了解:①我国现行的放射卫生法律、法规;②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贯彻实施。
内容
1.重点阐述:①放射防护法律、法规、规章;②标准的概念。
2.详细讲解:①辐射的危险概率的估计;②辐射防护体系;③辐射防护中应用的量;④IBSS的基本原则和新内容;⑤IBSS的一些主要定量。
3.一般介绍:①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②剂量限值;③教学中接触电离辐射时的剂量限值;④放射工作单位自主管理;⑤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
第十一单元 放射线的屏蔽防护
目标
1.掌握:①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②对屏蔽材料的要求;③确定屏蔽厚度依据。
2.熟悉:①常用屏蔽防护材料;②屏蔽厚度的计算。
3.了解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内容
1.重点阐述:①时间防护;②距离防护;③屏蔽防护。
2.详细讲解:①常用屏蔽材料;②确定屏蔽厚度的依据;③屏蔽厚度的计算。
3.一般介绍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单元 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
目标
1.掌握:①辐射防护的目的、辐射防护的三原则及其含义;②诊断X线辐射防护安全操作要求;③妇女和儿童X线检查的防护;④医用直线加速器、医用g照射远距离治疗的辐射防护要求。
2.熟悉:①诊断X线机、CT机的辐射防护性能及防护设施的要求;②外照射放射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③临床核医学场所和放射性药物操作的辐射防护要求。
3.了解:①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和内容;②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管理。
内容
1.重点阐述:①医疗照射定义;②医疗照射辐射防护的原则。
2.详细讲解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管理。
3.一般介绍:①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②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
五、措施与评价
(一)措施
1.以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授课、考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
2.理论课讲授内容应把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结合起来,尽可能作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逐步开展专题讲座,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微课教学,尝试PBL、PI(同伴)教学法、翻转课堂颠倒教室等先进教学手段。
4.加强课外辅导,指定参考资料,注意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5.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师生交流教学信息,根据反馈情况,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评价
1.授课质量评价
按教务处制定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由学生、同行和教研室予以评定。
2.学生成绩评价
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期末理论考试,学科满分100分。
编写 刘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