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特色专业
一、专业建设必要性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专业目录以来,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生物技术专业,但主要设置在理工类和农林院校,设置在医学院校内的极少。通过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表明,60%以上的毕业生在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医学生物技术方向的人才有较大需求。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的发展,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然而设置在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倾向于理工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毕业生在医、药方面的培训极少,不能满足医学技术领域的要求。为培养侧重于和服务于医、药学领域以及相关行业的生物技术人才,同时实现学校生物与医学、生物与药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及优势互补,2004年我校生命科学技术系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
二、专业概况和特色
新乡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内医学院校开设该专业较早、并为数不多的院校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在医学院校开设该专业的高校。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精品课程为主导,双语教学加现代化教学为手段,创新实践设计为内涵,目前已形成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医、药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该专业是新乡医学院特色专业,拥有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硕士授权点。一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药物)、一个校级医学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一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二门省级(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和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和发酵工程)。塑造了一个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劳动模范、省级优秀教师、省教学标兵、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各项省级以上荣誉13项。
根据21世纪生物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在充分理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目录内涵和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拓宽业务面,突显医药特色”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特色。培养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掌握生物和医、药学交叉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目标
依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建设内涵及《新乡医学院“十五”专业建设规划》要求,建立“强化实践、体现能力,注重基础、突出医药,根植中原、辐射全国,依托医学优势、创新生物医学技能”适合河南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WTO对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和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需求的专业知识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发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空间中,构建教与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生物知识和医药知识为一体,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为一体的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更多适合河南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通过四年建设,达到如下目标:
1.广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更精良的专业团队。
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归国留学人才进入专业团队,同时加强现有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互通及教学与科研互通,具有开拓意识的更精良的团队。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经济发展和生物技术进步需要,组织课程组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和调整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增减课程设置及相应学分,优化课程结构,将生物技术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相结合,以提供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满足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需要。
3.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建设精品课程。
(1)发挥现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课程精品化建设,创建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和发酵工程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工艺等校级精品课程,争取3~5年内生物技术系列精品课程超过40%。
(2)以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建设,在现有自编讲义的基础上,理顺各课程教学内容,注意衔接和渗透,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医、药特色。3~4年争取出版3~4本适合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用的优秀教材。
4.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确立“三模式(基础实验教学、基本技能实验教学和专业提高实验教学模式),一体化,三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加强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适当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综合性实验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环节的联系,形成具有医、药特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5.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
加强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教师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的知识不断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把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及生产实践应用的新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蒙学生科研兴趣。
6.加强实验室、多媒体和网络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团队的工作平台。
加强课程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既重视教学功能又考虑科研功能,建立教学、科研、应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互动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实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全面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为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7.加强双语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强化教师的语言培训,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力争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25%;其次大胆创新,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授课学时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地分配英语表述在课程中的比例;第三研究教学内容,制作一套适合我校本科生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并探索双语教学考核体系和办法。
8.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依托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课题、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论文为基础,鼓励学生设计与医、药生物领域相关的研究课题及小发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争取100%学生参加科研及创新训练。同时与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的研发机构加强联系,建立3~5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9.重视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就业率。
高度重视学生对自我认识、价值倾向、职业取向、知识能力和能力培养。通过加强与创新基地的交流及各种社会实践和野外实习,积极帮助学生对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客观分析,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并制定动态反馈和调整策略。实行毕业生导师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年底就业率争取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