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系概况 >> 学系简介 >> 正文

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简介

2012年10月09日 00:00  点击:[]

 

 

生理教研室随着学院的发展而不断成长。1951年开设生理学课,1953年成立教研组,由此迈出了生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的步伐,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数十年来,生理学教研室几代教师及技术人员为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水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条件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4年被评为“新乡地区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课程”,2003年被学校确定为重点扶持学科,2004年被评为新乡医学院“优秀学科”和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硕士授权点,并被评为级“精品课程”。

教学能力稳步提高 教研室由开设单一《生理学》,到目前已发展到能为医学五年制本科开设《生理学》、《麻醉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人体机能学》、英语专业《生理学》等门相关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以及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学能力得到跨越式发展。

师资队伍不断增强现有专兼工21人,其中正副教授7人,讲师7人,博士3人,硕士13人,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现任教研室主任李东亮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劳动模范、省管专家、省高校名师。在他的带领下教研室团结和谐,形成了奋发有为、充满朝气的学科梯队

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03年来,学校克服重重困难,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生理学学科发展。目前,我们已建立了神经化学、电生理学和行为学三个实验室,拥有较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超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Powerlab生命信号记录系统、活体微透析系统、膜片钳记录系统等,总价值约135万元。能满足免疫组化、细胞培养、离子通道、学习记忆等方面的研究需要

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1995年,教研室率先建立了计算机化的实验室,实现了生理活动适时记录计算机化,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1998年,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推进教学手段的进步。1999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课组合成机能学实验课,编写了机能学实验教材。2002年,在本科《神经生物学》教学中率先采用全英文课件,以英汉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双语教学”。 2003年以来在研究生教育、本科医学英语专业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创了我校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教学的先河。2003年完成了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生殖生理》的制作,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河南赛区一等奖,成为我院多媒体课件的代表作。2005年又完善了实验改革,实施了“两段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在第3学期,与理论课同时开设经典生理学实验,训练同学们的基本操作,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使同学们学会观察;第5学期,在病理生理学开课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训练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素质,使同学们学会分析。2005年我们还在网上开辟了WebQuest栏目,开始了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改革,受到了普遍好评。除此之外,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5年指导大学生兴趣小组6个,已发表研究论文4篇,参加学生22人;指导大学生暑期科研活动5人,发表论文2篇。

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原科室主任王合轩教授、李钦选教授致力于生殖生理方面的研究,80年代他们对生殖周期中雌性家兔生殖道平滑肌电活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获得两项成果,有关论文发表在《生殖与避孕》和《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上,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马玉羡等同志在研究黑质和尾核的镇痛作用中,用微量注射、单位记录的方法,揭示了多巴胺能系统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获9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主任李东亮教授带领的科研组自87年以来致力于急慢性脑损害的机制及保护的应用生理学研究,9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这种以不开颅、可逆性为特点的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在同行中引起较强的反响,该项技术已广泛推广,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目前承担着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以及教育厅、卫生厅的科研项目共6项。

学科地位不断提升 生理学科是我校首批省级优秀课程单位;是我校首批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所在科室;是首位“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单位;是河南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生理学科已经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相信高学历的新一代将会在科研上有更新突破,教学上有更新举措,新乡医学院生理学科的发展后劲令人关注。

上一条:创建学术型教学团队,保障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稳定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