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桥梁――生物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简介-招生就业-生命科学技术系

作者: 时间:2011-03-28 点击数:

新乡医学院生物科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挂靠生命科学技术系,依托专业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涵盖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12个二级学科,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目前培养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单位有设在我校的河南省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技术系4个单位。

一、培养高级的生物医学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已经从生物学基础转移到人类健康研究为重心的生物医学。本学科的宗旨是“健康河南人、欢乐中国人”,以“生物医学应用”为目标,积极推进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及药学有机结合,建立基础生物学与医、药需求的紧密联系;培养一批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通晓生物医学应用,并谙熟市场、企业运作、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和生物医学法规的高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医学院校的生物学科依托医、药基础,可彰显医、药优势,真正实现生物与医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沟通生命科学与医学桥梁,促进生物医学发展。

目前,生物科学的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医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生物工程(技术)的飞跃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识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人类对健康、长寿和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从对生命的认识发展到对生命质量的把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和结果,21世纪将是人类完善自我为目标,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生物世纪。

生物医学是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依存的学科。生物医学研究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疾病的分子机理、疾病的防治,实现药物对病人个体的治疗,从而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体制的限制,生物学研究与医学研究经谓分明,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之间各自为政,交流不畅,以致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严重脱钩,科研方向、研究项目和培养人才与临床需要、社会需求严重分离。该状况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的浪费,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依存的生物医学的发展。

国内生物科学相关的硕士授权点多设置在综合院校和农林院校,医学院校较少,河南省更少。调查表明,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硕士、本科毕业生60%以上去向为医、药行业,而设置在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科相关授权点,缺少医学背景,倾向于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医药相关知识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培养较少,不能满足生物医学领域的要求。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的发展,培养生物与医学、生物与药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并侧重于和服务于医、药领域及相关行业的高学历生物医学人才十分必要。

二、突显医、药特色的学科

学科以服务人类健康为宗旨,以建设沟通生命科学与医学桥梁为思路。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丰富资源和生物技术现代手段,构建了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医、药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逐步形成了“生物与医、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产学研结合”的学科建设特色。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重大需求,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精神疾患、神经发育异常及老年性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主攻主向。期望通过各种学科的整合,阐明多种疾病的分子机理,并籍生物技术及药物研究,尽快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药物、治疗和预防方法,造福人类。

目前,生物科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形成了基因表达与靶向药物、生物制药与制酶、细胞分化调控与疾病等稳定明确,特色鲜明的3个高素质、高效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可招收生物制药与发酵工程、基因工程与生物药学、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分子靶向药物、细胞分化与细胞工程、细胞增殖调控与疾病、遗传与优生、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等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已培养了近30名具有生物与医、药相互交叉知识及技能的硕士研究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生物医学精英人才,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高素质、高效率的科研教学团队

学科学术队伍共63人,其中正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比例为50.8%。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硕士学位者40人,硕士以上学位者达87.3%。教师来自武汉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近20所高校。主要学术骨干具有国外访问和学术研究经历。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优良、总体学术水平高,队伍年轻、学历高,核心骨干稳定,教学科研互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劳动模范、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教学标兵和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13人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项目等共45项,科研经费342万元,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所属的生物技术专业是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单位,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已招收硕士研究生多年,培养了近30名高学历人才。医学细胞生物学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同时细胞生物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学科建有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遗传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普通生物学,细胞工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科在某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居国内、省内同类学科的前列,近五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7篇,SCI收录论文39篇,发表SCI收录和核心期刊论文人均2.4篇,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篇9部,教材13部,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12篇。

学科的基因表达与靶向药物、生物制药与制酶、细胞分化调控与疾病3个科研教学骨干团队致力于实验室研究成果的生物医学应用,构建实验室与医、药应用的桥梁,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医、药特色,突出团队的研究优势。

1.基因表达与靶向药物研究团队

团队依托“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省高校重点实验培育基地和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医药优势,围绕基因表达调控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发育异常、肿瘤等发病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分子靶向药物的设计奠定了以下基础:①以非编码基因为着眼点,从MARMicroRNA两类非编码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出发,系统探讨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上述疾病主效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分子靶向设计提供了数据和思路;②采用RNAi技术、微卫星序列比对等进行肿瘤、神经发育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防治研究;③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围绕生产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代谢产物的动植物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团队学术带头人为省教育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项,近五年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3篇。团队以教授为主导、博士为主体,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的教学科研成员,现有师资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12人,是一支团结协作、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42篇,SCI收录5篇,专利2项。

方向现有分子靶向药物设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神经生物学等研究室,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于一体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熟练掌握了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基因克隆、载体构建、体外表达和细胞培养等技术,为人才培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围绕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方向继续深入研究,有望在肿瘤、神经发育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分子靶向药物设计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新的成果和一定的突破。

2.生物制药与制酶研究团队

团队以“细胞生物学”省医学重点学科和“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依托,发挥医学院校医、药特长,充分利用生物医药领域最新技术和成果,努力实现生物学、药学、酶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针对限制我省及国内生物医药及生物制酶研发的瓶颈问题开展重点研究。

该团队目前主要致力于两方面的研究:①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制药与制酶:包括酶和药物产生菌的遗传育种和生产新工艺研究、植物和药用真菌生理活性产物研究、工程菌产酶和产药大规模培养技术、药用细胞因子的克隆与表达等;②药物及酶构效关系的研究与开发:包括酶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人体蛋白片段的抗肿瘤活性分子研究等。

团队现有师资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9人,涵盖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专业,是一支以博士、副教授为主体,具备生物、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特色的创新科研团队。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7篇,其中SCI收录6篇,发明专利3项。

团队紧跟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酶前沿,开展了系列研究:①在国内较早克隆了宇佐美曲霉木聚糖酶基因,Genbank登录基因10条,并利用定向诱变技术,对克隆的木聚糖酶基因进行了分子改造研究,工程菌所产酶活为国内领先;②克隆了干扰素IFN-λ1基因,获得工程菌IFN-λ1/P.pastoris,有望改善传统IFN副作用大的缺点;③阐明吸水链霉菌中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功能,对吸水链霉菌17997中聚酮合酶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项。组建了发酵工程、生物制酶、生物制药、蛋白质纯化等研究室,在科研及教学过程中不但建立了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等技术,也建立了多种细胞发酵工艺、基因和蛋白质定点突变、蛋白质纯化等技术,为深入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设备及技术支撑。

3、细胞分化调控与疾病研究团队

团队以省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和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围绕发育生物学与医学相互交叉的领域,既研究理论又横跨应用,为人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实验技术手段,从分子、亚显微和细胞水平研究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调控因子及基因与人类某些疾病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医学院校医学学科资源和优势,以细胞分化调控为基础,探讨神经发育异常、肝癌、精神疾患等常见病的发生机制,建立分子细胞诊断技术及分析方法。

团队以年轻博士为主导、年轻副教授为主体,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病理学、遗传学、精神病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的教学科研成员,现有师资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人、硕士学位13人,以神经发育异常、肝癌、精神疾患等常见疾病的细胞分化发育为研究方向,是一支结构合理、具有生物、医药交叉,基础扎实的科研教学团队。

近五年该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5篇。通过与德国耶拿大学开展动胚胎发育合作研究,阐明了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分子家族在胚胎耳蜗中表达的时空关系,深入研究了ADAMs13在胚胎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阐明了体外不同生理、生化条件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团队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9项。组建了细胞分化调控、胚胎发育、分子遗传学等研究室,与德国耶拿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集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于一体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建立了组织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克隆与体外表达、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学科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的科研教学平台

学科拥有河南省生物精神病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乡医学院医学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依托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中心重点建设了基因工程,胚胎工程、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遗传学、细胞工程、生物制酶、发酵工程、组织工程、免疫组化、细胞分化调控和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等11个研究室,构建了基因分析、细胞学分析、生物制药、干细胞诱导、发酵生产及蛋白质纯化等5个技术平台。

实验室现有研究用房1260m2,依靠各级投入建设经费,配备了生物医学研究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如PCR仪、电转化仪、蛋白质电泳分析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DNA测序仪、荧光显微镜、全波长紫外分光光度计、多功能酶标仪、超低温冰箱、倒置式生物显微镜、图像分析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和冷冻超速离心机及各种生物反应发酵罐等1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289.2万元。可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精神疾患、神经发育异常等重大疾病的遗传基础、分子机理、基因表达调控、靶向分子药物、生物制品、生物制药及制酶等相关研究。

学科的各研究室作为集基础研究、创新、转化为一体的平台,强调原始性创新,在发表高水平文章,促成有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开发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制药企业管理人才和创业人士;铺设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等相关学科交流的平台,促进科技合作,学术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

五、宽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

为进一步发挥学科研究团队及各研究室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遵循“合作、开放、提高”的原则,强调和重视与校内外相关单位的科研协作。在校内支持与生物医学相关研究课题组的科研实验;在校外与河南师范大学、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医院、北京雅仕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美国新奥尔良大学、德国耶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多个国家著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五年选派近10名优秀教师以到国外进修、讲学的形式进行学术研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根据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规划,学科将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理念,加快生命科学与医学桥梁的搭建。进一步加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重点发展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力争将生物科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新乡医学院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邮政编码:453003 电话:0373-3029887 邮箱:smkxjsxy@x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