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国际会议
时间:2025-09-22来源:组织工程与再生临床医学中心
作者:王磊编辑:史齐审核:王欢点击数:
9月20日至22日,由我校及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国际会议”在河南郑州成功召开。作为国内以干细胞疗法和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第三次医疗技术革命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高水准学术盛会,本次论坛吸引了海内外300多名领域内著名学者、专家、青年才俊等参会,围绕学科前沿、产业转化与临床应用展开深度交流。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尹洪斌,我校党委书记任文杰教授,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天云、姬广军教授出席会议。大会由姬广军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苏国辉教授,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蒙彼利埃大学Jorgensen Christian教授,我校党委书记、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执行主任任文杰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蒋海越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西湖大学杨健教授,科技部火炬计划入选者、广州医科大学任艺教授,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教授,天津大学刘子川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Motokazu Tsujikawa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大学于洋教授,法国蒙彼利埃大学魏明兴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丁显廷教授,香港大学林思恩教授等来自中、法、日、美等国的权威专家出席论坛并做高水平学术报告。主旨报告分别由我校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周广东教授和中枢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常务副主任、基因药物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周立兵教授主持。
王天云教授为开幕式致辞。他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以及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他表示学校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科群是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依托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年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人以上。期待此次会议汇聚力量,加速成果临床推广,推动相关研究规范化、国际化。
尹洪斌在致辞中代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他指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是医学领域第三次革命性突破,为攻克疑难病症、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注入力量。河南作为人口与医药卫生资源大省,近年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拥有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等1个省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骨组织再生等领域获20余项省市级以上成果,3项核心技术产业化年产值超50亿元。他表示,省科协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并期望专家深度交流、产学研精准对接、青年勇担创新使命,同时承诺做好服务保障,助力河南打造全国该领域创新高地。
苏国辉教授以“中枢神经再生与临床转化”为主题,介绍了神经元与中枢神经再生研究进展与临床转化突破,并分享了其团队在外周神经移植促进视网膜节细胞再生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以及纳米医学、中草药提取物等多渠道促神经修复的最新进展。Christian Jorgensen教授系统阐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靶向免疫疗法,介绍了其主导的“ECELLFRANCE”国家级干细胞治疗平台的实践经验。任文杰教授以骨与软骨活体组织再生再造关键技术创建及应用为主题,介绍了我校研究团队利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以打造人体器官“4S店”为目标,国际上首次提出“种子→土壤→培育→果实”的制备步骤,并介绍了团队在上述四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来自中、法、日、美等国的权威专家亦相继登台,聚焦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组织再生技术的临床转化突破、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基因和干细胞治疗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等主题,带来多场高水准主旨报告。
除主旨报告外,9月21日下午同期举办的“青年学者论坛”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赵瑞芳,广州中医药大学魏秋实,上海中医药大学汤忞,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刘霞,华中科技大学宋煜,河南医药大学石学慧、王卫云等8位青年学者,围绕“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光固化生物3D打印”“中药小分子抗骨关节炎”等前沿方向分享研究成果。
9月22日下午,论坛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不仅实现了“前沿学术引领、产业需求对接、青年人才培育”三大目标,更搭建了“中外协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交流平台。未来,系列论坛将继续以河南为基地,推动我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从“跟跑”向“领跑”跨越,为第三次医疗技术革命在我国的落地应用贡献力量。
据悉,自首届论坛由我校牵头举办以来,该系列论坛已逐步成长为国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核心学术平台。前三届论坛累计汇聚全球千余名顶尖研究者,发布数百项涵盖干细胞调控、生物材料研发、组织器官再生等方向的前沿成果,推动了骨软骨修复、神经再生等多项技术的临床转化探索,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第四届论坛在前三届“前沿引领、交叉融合”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不仅首次引入“青年学者专题论坛”,更聚焦“临床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旨在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全链条,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