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25〕200号)要求,现将我校申报遴选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及限额
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以下三类课程:智慧课程、通识教育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每类课程我校限额3门,每个学院每类课程限推荐1门。每个负责人原则上只能牵头申报1门、作为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得超过2门。
二、申报要求
(一)智慧课程
(1)课程要求。申报课程须为已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原则上要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负责人要求。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专职教师,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应主讲本课程2轮次以上。
(3)课程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含课程负责人)。
(4)建设管理。立项建设的智慧课程须继续建设不少于五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要在河南高校课程管理服务平台集中展示,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
(5)智慧课程其他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
(二)通识教育精品课程
(1)申报范围。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2025年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高等数学、人文素养类通识课程建设。
(2)课程要求。课程须经过至少两个教学周期并在2个以上教学院系推广应用。
(3)课程负责人要求。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长期稳定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4)课程团队要求。课程团队结构合理,成员总体稳定,主讲教师能够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5)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内容及讲授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6)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突出学生中心地位。
(7)选用符合教育部及学校规定的教材。
(8)已认定为省级及以上的一流本科课程、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等课程不再参与此次认定。
(9)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其他具体要求详见附件4。
(三)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
(1)课程要求。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课程,原则上至少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类型。学科前沿类课程、交叉融合类课程、科教融汇类课程以及创新实践类课程。
(3)课程团队要求。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须承担有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研发课题,横向科研项目等,实行以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4)教学成效明显。形成主题鲜明、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以及课程设计、研究报告、学生作品、软件著作权、专利等优秀成果。
(5)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其他具体要求详见附件7。
三、申报材料
(一)智慧课程
(1)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程申报书(附件2)(一式三份,加盖学院公章);
(2)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情况等,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文件不超过300M);
(3)相关支撑材料一式一份;
(4)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视频材料(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每个案例5-10分钟,文件不超过300M);
(5)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3)(一式一份,加盖学院公章)。
(二)通识教育精品课程
(1)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精品课程申报书(附件5)(一式三份,加盖学院公章);
(2)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课程思政”的融入理念和实施情况等,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文件不超过300M);
(3)其他佐证材料一式一份;
(4)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6)(一式一份,加盖学院公章)。
(三)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
(1)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申报书(一式三份,加盖学院公章);
(2)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等,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文件不超过300M);
(3)支撑材料一式一份(包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承担的科研项目、研发课题等证明文件以及典型案例、优秀成果等);
(4)2-3个教学案例视频材料(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每个案例5-10分钟);
(5)2025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附件9)(一式一份,加盖学院公章)。
四、材料报送
请各学院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申报并严格审核,每类课程择优向学校推荐,并于9月11日(星期四)下午17:00前,以学院为单位将纸质版材料报送至勤政楼111室,同时将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邮箱jwcjck@xxmu.edu.cn。
联系人:程彬峰;联系电话:3831639。
教务部
202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