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国难,浴火成诗--追寻中国的南丁格尔

发布时间:2020-12-08浏览次数:

共赴国难,浴火成诗

--追寻中国的南丁格尔

护理学院党委书记  杜廷晨

 

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

—— 罗曼·罗兰


 人间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爱,莫过于家庭母爱世上最温馨、最感人、最紧密的情,莫过于血脉亲情。可是,世上总有一些人,为了一种爱,放弃了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为了一种情,顾不了最温馨、最感人、最紧密的血脉亲情。他们就是救亡图存、奔赴国难的战斗英雄,他们就是抛家舍子、隐姓埋名的民族脊梁,他们就是不顾安危、逆行而上的抗疫先锋。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迈出了这样坚实的脚步?正是始于心、成于行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蔡元培)。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爱国,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根据校党委近期开展主题教育要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结合我们的专业,结合红色精神教育主题,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中国的南丁格尔以及他们所呈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

一、关于南丁格尔及其精神

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因为一个人,而设立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去纪念她,这样的例子并不多南丁格尔便是其中之一。

南丁格尔出生于意大利英国贵族家庭,在德国学习护理后,成为伦敦慈善医院的护士长。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殖民战争,当发现绝大多数英军死亡原因竟是战场外的疾病感染时,家境优渥的南丁格尔主动申请担任战地护士,并亲率38名护士抵达了前线。仅仅过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居然由原来的50%下降到只有2.2%,战士们都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克里米亚天使”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四千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7年,南丁格尔获得英国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女性。勋章于1902年由英皇爱德华七世创设,用以嘉奖在军事、科学、艺术、文学或推广文化方面有显著成就的人士。

南丁格尔毕生都致力于护理病人的人道主义事业,她的精神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一脉相承。1863年,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杜南在筹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时曾得到了南丁格尔的大力支持。190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了南丁格尔奖章,这是对护理事业上做出卓越贡献人员的最高荣誉。

南丁格尔提出了科学的护理理论,并撰写了著名的《护理札记》等多部专著,阐述了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理,被尊称为护士鼻祖。她的护理理念是担负保护人们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使其处于最佳状态。人们为了纪念南丁格尔,在她的生日当天——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了国际护士节。

英国人将南丁格尔视作英国的骄傲。1867年,在伦敦的滑铁卢广场,建立了克里米亚纪念碑,并为南丁格尔铸造了提灯铜像。同时,南丁格尔的大半身像还被印在10英镑纸币的背面。

 

著名的南丁格尔誓言》,如今许多医院护士的入职誓词

全文如下: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谨誓!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是:

  1. 南丁格尔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第二,在文学、婚姻、护士的人生抉择上,坚定地选择了护士工作;第三,投身险恶(环境恶劣),从不放弃;第四,忍辱负重(最初不让靠近,饱受歧视),默默奉献(后双目失明);第五,心怀大爱,矢志不移,成就非凡事业(创办护校及护理学、红十字运动先驱、推动国际护理事业)。

南丁格尔精神就在于,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好好对待照顾每一位病人包括敌人的伤兵),无微不至关怀爱护每一件弱小的事物,它的精髓就在于奉献,无私得奉献自己的爱心,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今天,南丁格尔是护士精神的代名词,南丁格尔精神也成为了护理职业甚至整个医学界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的南丁格尔及其伟大精神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位我国护理界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张竹君

张竹君1879年生于广东番禺,排行第五,其父张世蒸是清朝举人三品京官,精算学。按照正常情况,在这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中,她会成为一名“淑女”。然而16岁时患上的一场严重脑病改变了一切。在众多医师束手无策之下,她被送进了美国人开办的博济医院治疗,居然痊愈。她因此对中医产生了彻底的怀疑,而决意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西医师。

张竹君先是就读于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在1900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张竹君很快在荔湾和河南创办了两间医院——褆福医院和南福诊所,并且亲任院长。广东地方志学者陈泽泓指出,这是“在广州开创了由中国人自办医院和女子任院长的先河”。之后她又将南福诊所改为育贤女学,这也是广东最早由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

张竹君性格外向,交游广阔,精通英文,加之学术精湛,鼓吹维新思想,呼吁男女平等,当时有“妇女界的梁启超”之称。当时聚集在广东的名人如余伯扬、胡汉民、马君武等人都与她过从甚密并秘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夏秋时节她惯在河边雇一艘花舫,以消暑纳凉为名,常邀约诸人去舫中叙谈

1904年,广州霍乱流行,她准确指出疫情的传播是由患者呕吐秽物污染江河水源而起,因此要求劝止市民饮用污染的河水、井水,建议当局从广州郊区石门用船运水供市民饮用,并向病人家属宣传将吐泻物焚烧而不要倒入江河,并且禁止贩卖腐烂瓜果。她的建议被当局采纳,数周之后霍乱疫情便得到控制,成为我国预防医学史上经典的案例。疫情控制后,张竹君离开广州,寓居上海。第二年,她创办了女子中西养病院并任院长。1906年,她又与上海富商李平书共同创办了女子中西医学校,成为上海最早的女医学校。

由于早年在广州张竹君就秘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她在上海马上发起组织“中国十字会”,亲任会长,快召集到123人,准备开赴武汉支持起义。这时恰巧黄兴来上海,准备到武汉领导革命。但长江沿岸清兵盘查极严,张竹君让黄兴乔装为赤十字会会员,随大队秘密进入武汉。她自己赶到武汉时,起义军和清兵已经激战10日。她赶到一线救助战士,还被流弹击中。

张竹君之所以人称“妇女界之梁启超”,不仅在其女医身份,更在其非凡的政治胆识和活动能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徐宗汉向张竹君求援,革命军急需黄兴赴汉口领兵,但当时清军对革命党人搜罗甚密,黄兴等人滞留上海,根本无法进入武昌。张竹君急中生智,在李平书、陈继武等人的协助下,以上海医院院长的身份火速组织中国十字会,旋同十字会第一团共赴武昌战场实施人道救援因为在前线的杰出表现,她被时人盛赞为“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实际上,黄兴、徐宗汉、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即隐身于这些护理人员中,张竹君以生命作掩护,为武昌起义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她随后在武昌各战场带领十字会成员舍身忘我救助伤员。1911 年11月底,武昌暂时停战,张竹君回到上海。同年12月底,汉阳失守,南北议和,张竹君为病人做手术时不幸感染,先行回沪后将十字会后续工作完成,她便专心行医,不再过问政事。1924年她乘船去香港,遭遇海盗劫船。得知她的身份之后,海盗退还财物,叩首而退。

1926年,上海暴发霍乱,张竹君采用了在广州曾经采用过的方法,效果甚佳,获得各方嘉许。之后在抗战中,她也为救助中国受伤军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竹君独身未嫁,1946年,她以88岁的高龄,在上海病故。

第二位,我们要了解的是,新中国首位南丁格尔奖章得主——王秀瑛

“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

“国家不可一日无兵,亦不可一日无护士。护士的工作必须像田园中的水一样灌注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我国首位南丁格尔奖得主王琇瑛的这番话曾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护理工作者默默前行,勤奋工作

王琇瑛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府定县。父母曾在保定分别担任中、小学教员。后全家迁居北京,父母在培元小学执教,王琇瑛也随父母到北京读书。1920~1926年,王琇瑛就读于北京贝满女子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她与贝满女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北京市学生的示威游行。

1926年,她听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盈路得(RuthIngram)女士介绍护士工作重要性的报告,毅然选定了这门可以治病救人的专业,当即报考北京燕京大学特别生物系的护士预科并被录取。

王秀瑛1931年获北京协和医院与燕京大学合办的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文凭并留校任教,1936被保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潜心教学。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抗美援朝时,曾带领第一支护士教学队赴沈阳,为后方医院培训了50名护士长。

从护校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期间,她发现内科病房中有半数以上是感冒、伤寒、疟疾、肺结核、皮肤病和性病等传染病的患者,使她认识到,在贫困的中国,必须把预防工作做在治病之前才是最大的的节约。因此,她申请到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教学区第一卫生事务所去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和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她编写了《公共卫生广播演讲集》及小学1~4年级卫生试验教学法及课本。

1943年,由于战乱,王琇瑛随护校部分教师逃离北平(“南迁”时局),到达成都,在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协助筹备护校复校事宜,被授予副教授职称。在四川期间,她曾利用暑假与华西大学社会系数人同往彝族地区考察,向彝胞灌输卫生知识,帮助当地人搞好个人卫生。

1946年,王琇瑛回到北平,直至解放初期,一直担任着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护理主任。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琇瑛接到了邀请她到英国留学的通知。“我不能离开祖国,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在她看来,理想的殿堂应建筑在祖国的土地上。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1954年,她在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部门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整顿了中等卫生专业教育,创办了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并兼任校长。1961年,任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这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大学程度的护理系,从聘请老师、扩建教室到编写教材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还创办了《护理杂志》,为数万护士开辟了一块耕耘的园地。如今,她的学生已遍布国内外。

1977年中华护理学会恢复活动后,她应邀赴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王琇瑛还是中华护理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她组织编写了《家庭护理》一书,对宣传护理专业、普及护理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二十九次奖章颁发通告,授予中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王琇瑛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这是新中国护理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荣誉。

 

1983年9月,王琇瑛当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王琇瑛被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接纳为名誉会员。

王琇瑛终身未婚。晚年的王琇瑛生活依然忙碌而充实,时常伏案工作到深夜。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要参加组织中华护理学会的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主编《家庭护理》,参与撰写《百科全书护理分册》,到全国多省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2000年9月4日,王琇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第三位是,我国军中的南丁格尔——黎秀芳

1917年3月3日,黎秀芳(1917.3.3-2007.7.9)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之家,祖籍湖南湘潭。她为家中长女,5岁时黎母因肺病身亡,继母在之后也因难产身亡。而作为长女,其父对她管教甚严,从小就辅导她学习文化知识。

黎秀芳从省立南京女子中学毕业后,童年家人不幸的经历让她难以忘怀,在听说南丁格尔的事迹后,毅然报考了当时国内惟一的国立高级护士学校—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学习护理知识。1940年初从南京中央高级护校毕业后,她留校任教。这时,她不断收到已投身抗日战线的同学的来信,述说了她们那里生活如何有意义;又收到原中央高级护校教师夏德贞从兰州寄来的信,说西北缺乏护理人员和护理教学人才。于1941年底,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黎秀芳、张开秀、欧莲卿三人同学利用假期,瞒着学校,也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征途投入抗战队伍中。在兰州抗战期间,她除正常教学外,日以继夜地翻阅资料,编写了《基础护理学》《营养学》等几门主要课程的讲义。1943年—1949年,她为西北培养出4个班共毕业46名优秀护理人才。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前身)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4年,在西北军区总医院工作期间,黎秀芳看到当时的护理工作分不清先后缓急,治疗中时有差错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经过反复研究,她和同学张开秀创造性地提出“三级护理”理论(即根据病情把病员分成危重病员、重病员、轻病员三个护理等级;后来则变为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等级)和“三查七对”护理制度(强调在进行护理工作前严格对患者信息、医疗器械、药品等严格核对)。此举将我国医院护理工作变得井然有序,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护理的基础。“三级护理”和“三查七对”两项制度,沿用至今。

秀芳一生未婚,所获荣誉无数先后被评为中华护理学会先进工作者,“模范护理专家”荣誉称号等等。1990年,卫生部授予她“全国模范护士”荣誉称号。1997年5月,她荣获第36届南丁格尔奖,2001年1月1日,荣获“国际医学成就奖”。

2007年7月9日21时05分,黎老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逝世,享年91岁。让我们记住并悼念这样一位为中国和世界护理工作贡献卓越的护理学家吧。

三、南丁格尔精神应当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护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仁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鼓舞下,中国的“南丁格尔”式任务灿若星辰。我们今天撷取三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的南丁格尔,旨在让大家了解一下南丁格尔精神及其对我国医护工作带来的影响。

经认真梳理,我们发现这三位中国的“南丁格尔”以及其他护理界前辈,她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精神。

第一,她们都是出身名门闺秀,至少属于比较殷实的家庭。但他们都不安于现状,过一辈子庸庸碌碌的人生。

 第二,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外向(开朗),数学、计算或统计学有一定天赋。拥有非凡的政治胆识、社会活动和管理能力。

 第三,家教严格,学业优异,完全可以另谋发展,过上另一种衣食无忧的“上流社会”生活。

 第四,在国难当头,她们都义无反顾选择了爱国、救国。在很多人选择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同时,他们(同孙中山、鲁迅、郭沫若一样)选择了西医救国(后来又走上文化救国、唤醒民众),把救国救民当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事业。

 第五,巧的是,这几位护理前辈和南丁格尔一样,都是终身未婚,但均获高寿(真是上帝眷顾),都活出了超于凡人的另一番精神世界。她们一生胸有大爱,专心工作,献身事业,无怨无悔,真正践行了南丁格尔精神。这些虽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力所能及,但她们心怀至爱,舍小顾大(小爱与大爱、小家与大家),忘我奋斗的崇高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拿破仑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晚清爱国政治家诗人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代先贤浓浓的家国情怀对爱国主义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习近平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本质要求与价值诉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和灵魂。

 无可否认,护理工作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当站在立德树人的最前沿、最高峰,以最深切的语言、最崇高的思想向我们的学生诠释中国的南丁格尔精神。

 在这里,我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课堂课下、线上线下,我们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和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伟大意义。

 第二,要把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与我国党情、国情充分结合起来,把南丁格尔精神转化为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博大无私的爱。

 第三,广大教师要始终心存圣念,践行立德树人,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事业,无怨无悔。

 第四,所有党员干部更要不忘报国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热爱本职,争当先锋,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在广大师生中充分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

 第五,全体医护青年学生,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报国之志成于心,奉献精神践于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爱国是将祖国装在心间,奉献则是要将爱国行动付诸于实践。今后,我们要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既要在新的红色长征中锤炼铁的党性,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立志作为,又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努力学好真本领、练就真功夫,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做到有作为。无论是开国将帅,还是“南迁精神”鼓舞成长的国之栋梁,再或是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他们无不是把自己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魂、奉献精神,融入了国家民族命运的血脉担当之中,才得以浴火重生,迸发出了诗一般的人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

 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无数医护工作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他们以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和忘我牺牲、默默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凝聚了国家力量,在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

 爱国奉献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现,在今天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我们要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身体力行践行爱国奉献精神,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努力成为“中国的脊梁”

 谨以此文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礼。